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间,纵横交错的油气管道,如同搏动不息的“能源动脉”,日夜不息地为国家发展输送着“血液”与“氧气”。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坚守诠释担当,日日夜夜守护在管道上,将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化作最深刻的“印记”,烙在绵延的国脉之上。他们就是来自国家管网集团云南公司文山作业区的“管网云岭铁军”们。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群人,聆听他们的故事。
管道为业:与钢铁“巨龙”的智慧对话
38岁的王强,是管线里的“老兵”,扎根管道保护一线6年。他的工具包里总是塞得鼓鼓囔囔的:检测仪器擦得发亮,一本管线地图磨破了边,边角用透明胶补了又补,上面画满了红圈——哪段管道挨着田地,哪处阀门容易积水,都记得清清楚楚。
![]()
“管道是有生命的,它会‘呼吸’,也会‘生病’。”这是王强的口头禅。每天,他徒步巡线十几公里,倾听管道运行的“心跳”,检测其“免疫系统”(阴极保护电位)。陡峭的山路,他走了成百上千遍,每一处阀门、每一个标志桩,都如同老友般熟悉。
然而他的守护,不只是靠脚力,更靠“脑力”。六年里,他趴在桌上算遍3.2万条手工数据,硬是琢磨出一套“阴极保护指标动态监测模型”——数据一有不对劲,系统立马报警,比老经验还灵,提前化解了5次杂散电流危机。他还建了作业区第一个“智能技术库”,谁遇到难题都喊“找王强”,同事们笑称他是“行走的管道百科”。
他的事业,是一场与钢铁“巨龙”的智慧对话。这份事业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大山的回响。但王强说:“每当想到千家万户灶台上跳动的蓝色火焰,听到工厂里机器运转的轰鸣,就觉得,这山,没白爬;这数据,没白熬。”
野战为乐:在云端峡谷踏出能源通途
“90后”的龚亚涛,是文山作业区里的“空中飞人”。2018年公司组织培训超视距无人机驾驶员,他第一个报名,把巡检的“战场”从地面搬到了天上。
![]()
今年夏天,他带着队员给管道做全覆盖巡查。18天里,无人机掠过刀削似的峡谷,穿过飘在半山腰的云雾,把以前“爬半天都到不了”的险地,变成了屏幕里的清晰画面。多轮飞巡下来,精准找出100多个潜在隐患,比传统巡检快了好几倍。
“野战为乐,乐在能‘搞定’难事儿!”龚亚涛擦着额头的汗,黝黑的脸上咧嘴一笑。橘红色的工装上印着一圈圈白印——那是汗渍晒干后的痕迹。“我们把新路线勘探当‘闯关’,把突发抢险当‘打怪’。等无人机把隐患找出来,看着管道安安稳稳转,比喝冰镇可乐还爽!”
四海为家: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国家管网集团云南公司,一半以上的员工都来自五湖四海。食堂里总飘着“大杂烩”的声音:东北师傅喊“再添碗饭呗”,广西小伙儿应“麻烦多盛点青菜”,四川同事插一嘴“要不要加勺辣椒”,凑成了独一份的“管网乡音交响乐”。
他们把油气站场当成“家”:宿舍床头摆着家人的照片,夜里回来摸一摸,心里就暖了;食堂师傅总琢磨新花样,今天做东北炖菜,明天煮江南馄饨,让大家能尝着“家乡味儿”。然而,节假日,当万家灯火点亮团圆,正是他们精神最为紧绷的时刻。除夕夜的站控室里,一碗大家一起包的饺子,一通跨越千里的视频电话,便是他们的“年夜饭”和“团圆夜”。
“四海为家,家就在管线上,在兄弟身边。只要我们在站上,无论什么时间都是工作日。”文山作业区党总支副书记张禹,一口爽朗的东北腔。他来云南13年,从吃不惯辣到现在可以一顿饭吃一根丘北辣。“我们离开了自己的小家,但守护的是国家这个‘大家’。看到云南的天更蓝了,因为用上了我们输送的清洁天然气;看到边疆的发展日新月异,里面有我们提供的稳定能量,我就觉得,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的奋斗,值了!”
初心为舵:为国脉注入平凡伟力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这句贴在中心站墙上的标语,深深地刻在每一个管网人的心里,它不是喊出来的,是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干”出来的。
李洪卫是出了名的“较真儿人”,人送外号“建管融合急先锋”。项目建设初期,他就一头扎在工地里,管质量比管自家事儿还严。有次巡查中发现一处焊接有瑕疵,立马要求返工:“今天松一点,明天管道就可能出问题,咱得对管道负责,对周围环境负责!”他的标准很“硬”,但内心从不冰冷:工人师傅累了,他递瓶水;班组同事有困难,他主动帮忙。大家都说,老李“严”里有温度,这才是“管网云岭铁军”的样子。
![]()
还有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生王祖荣,放弃大城市的offer,背着登山包一头扎进了云南的山坳。别人问他“图啥”,他说:“在实验室里做一百次模拟,不如在山里走一次巡线。把论文写在管线上,比在写字楼里更踏实。”他从最基础的巡线学起,脚磨出了茧子,皮肤晒黑了好几度,却把专业知识变成了“实用招”。
这群人,他们不善言辞,却有最实在的行动:这是王强磨破的登山鞋,是龚亚涛晒黑的脸颊,是李洪卫兜里总揣着的“质量宝典”,更是以匠心守护城市“生命线”的无声宣言。他们把对家人的思念藏在心里,把对国家的责任扛在肩上,筑成了西南最坚实的油气安全防线。
![]()
这是一条输送能源的物质之网,更是一条凝聚忠诚与奉献的精神之链。这群管网人,就是这条链上最闪亮、最坚韧的环。他们以管道为业,成就事业的宽度;以四海为家,拓展人生的广度;以艰苦为荣,淬炼精神的硬度;以野战为乐,提升境界的高度。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他们正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着一部无声却滚烫的能源史诗。那管道上的“印记”,是他们的勋章,更是国脉奔腾的底气。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
记者/刘月
摄影/国家管网集团云南公司
一审/余春燕
二审/陈波
三审/苏莉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