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了一场大规模打击行动。
从基辅到哈尔科夫,再到波尔塔瓦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两昼夜的连续轰炸过后,整个乌克兰陷入一片黑暗,这场突袭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
电力系统彻底瘫痪,牵引列车没法运行,集中供暖也停了。
数十座城市只能在缺电少暖的寒冷环境里艰难支撑,俄乌之间的对抗,显然已经升级到了更危险的级别。
俄军这波操作确实够突然,而且打法跟之前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乌克兰损失惨重的关键原因。
本来想俄军可能还会延续之前的精准打击模式,但后来发现他们直接切换成了立体打击战术。
![]()
导弹和无人机相互搭配,既精准打击核心目标,又能瓦解补给通道,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乌克兰确实难以招架。
就拿格列比翁卡镇的铁路货运站来说,俄军用伊朗产的“小摩托”无人机,顺着轨道精确攻击列车头部和停靠站。
![]()
这种低成本的打击方式,直接造成了交通阻滞,短时间内就让乌克兰的后勤出现了局部崩溃。
禁运导弹登场
俄军这次不仅换了战术,还直接亮出了大招。
根据乌克兰的战报,此次打击行动中,俄军动用了超过450架无人机和45枚导弹。
![]()
其中包括18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10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3枚“口径”巡航导弹,还有13枚震慑力十足的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
这13枚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的出现,才是最让人关注的点。
这类导弹属于国际公约“全球禁止”的范畴,之前从未在俄乌冲突中动用过。
它的弹头总质量有500公斤,既能装常规弹头,也能部署核弹头,最大射程超过2000公里。
![]()
更关键的是,它能以7倍声速高速突破防线,末段还能变轨机动和散布诱饵弹,专门干扰北约的反导系统。
如此看来,俄罗斯一口气发射13枚,就是要形成饱和式打击。
虽然这次配置的是常规弹头,但释放的信号再明确不过。
如果北约继续扩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规模,甚至直接动用军事力量介入,俄罗斯恐怕不会排除使用战术核打击等一切手段。
![]()
这种带“核战前夕最后通令”性质的警告,已经把态度摆得明明白白。
俄军的战术打击体系也在快速升级,从最开始的单个目标攻击,变成了现在的系统破坏。
从单一武器发射,升级为导弹、无人机搭配滑翔炸弹的联合打击,如今的俄乌战场,俨然成了俄军检验武器新质战斗力的试验场。
多方博弈陷入僵局
俄军这波打击,让本就艰难的乌克兰雪上加霜。
![]()
能源资源短缺,交通系统停滞,前线战事紧急,电力供应全面中断,任何一点危机都可能撼动这个国家的基础。
乌克兰能源部长格林丘克曾现身安抚情绪,称能源系统“初步恢复稳定状态”,但实际情况如何,恐怕只有乌克兰自己最清楚。
对于北约来说,俄军动用禁运导弹的行为,让他们陷入了两难境地。
内部出现了明显分歧,部分国家担忧局势失控,不愿再加码援助。
![]()
而且北约的反导系统,在俄军这种新型战术面前也面临考验,想要完全拦截变轨导弹和无人机集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早前北约给乌克兰提供的不少武器装备,因为乌军补给线中断,也难以发挥最大效能,援助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俄乌之间的协商基础本就不牢固,这次打击更是让双方的对立进一步加剧。
俄罗斯想要阻止北约东扩,泽连斯基则希望北约能加大保护力度,双方的诉求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想要谈拢难度极大。
![]()
很显然,克宫的耐心正在被不断消耗,留给泽连斯基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国际社会对这件事也高度关注,不少国家呼吁双方保持克制,反对使用违禁武器,毕竟没人希望冲突进一步外溢,引发更大范围的危机。
而且乌克兰的能源危机,已经开始波及欧洲部分国家,冬季的能源供应压力不断增大,也让国际能源市场出现了波动。
俄乌冲突走到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局部冲突那么简单。
![]()
俄军这次的行动,既是实战层面的打击,也是战略层面的威慑。
常规冲突方式的顶点操作,本质上就是战略威慑的预演。
一旦对抗形势继续恶化,北约突破俄方设定的“红线”,现有战争模式就可能面临核武器介入的临界状态,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
毫无疑问,和平解决才是唯一可行的路径。
希望各方都能回归理性,通过外交谈判化解分歧,别让这场冲突朝着更危险的方向发展。
毕竟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受伤害最深的,永远是普通民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