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华
清晨在与走友同行漫步时,忽然提起他和家人聊天的片段:“我对夫人说,一个家啊,就得有孩子声、唠叨声和锅碗瓢盆声,这三种声音都齐了,才叫有烟火气、有奔头。”他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心湖,让我瞬间对当下社会里那些愈发明显的隐忧——这三种本该充盈家庭的声音,如今正在许多生活场景里悄悄淡去,背后是年轻人婚恋观、奋斗观与生活观的悄然转变。
孩子声,本是家庭最动听的和弦,如今却成了许多家庭的奢侈品。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对数仅610.6万对,创下47年来新低,15岁以上单身人口已达2.3亿,几乎相当于英法德三国人口总和。随之而来的是生育率的持续低迷,2024年总和生育率仅1左右,不足人口更替水平的一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婚恋视为“高风险投资”,在房价高企、育儿成本飙升与职场竞争白热化的多重挤压下,选择推迟甚至放弃结婚生子。曾经挤满孩子的小区滑梯旁日渐冷清,家庭里少了咿呀学语与嬉笑哭闹,只剩下空旷的寂静。老一辈记忆中“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在年轻一代“自我优先”的价值观里,渐渐变成了可遇不可求的奢望,而人口结构的失衡与家庭延续的断层,正悄然埋下社会发展的隐忧。
唠叨声,曾是长辈藏在细节里的关怀,如今却成了被年轻人屏蔽的“噪音”。“少刷会儿手机,多学点东西”“工作别太拼,但也别偷懒混日子”“趁年轻多攒点本事,以后才稳当”,这些带着岁月沉淀的叮嘱,在不少年轻人听来却格外刺耳。他们或是在视频通话中匆匆挂断,或是用“知道了”敷衍回应,将长辈的唠叨等同于“思想落伍”。背后是“躺平”“摆烂”心态的蔓延,部分年轻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与高压的工作节奏中失去了奋斗的热情,选择用“低欲望”逃避现实——不想加班拼搏,不愿承担责任,满足于“过得去”的生活状态。大学生群体中流传的“躺平”一词,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他们对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产生质疑,却未能找到替代的人生方向。长辈的唠叨里,藏着历经风雨的人生经验,当这份关怀被冷漠拒绝,消失的不仅是代际间的沟通,更是年轻人身上本应有的朝气与担当。
锅碗瓢盆声,曾是家庭最治愈的烟火气,如今却被外卖骑手的敲门声替代。打开租房平台,“可做饭”已成溢价选项,许多年轻人的出租屋厨房里,燃气灶积满灰尘,迷你冰箱塞满即食食品与外卖盒。数据显示,城市独居青年的下厨率已跌破30%,00后大学生中能做出四菜一汤的比例不足15%,较90后下降了40个百分点。不是不想做,而是“没时间”996的工作制度切割了生活时间,漫长通勤吞噬了余裕;“没必要”一人用餐的准备与收拾太过繁琐,外卖APP轻点即可省心省力;“不会做”应试教育挤压了劳动技能培养,代际传承的烹饪技艺断了档。长期依赖高油高盐的外卖,不仅让年轻人面临“隐性饥饿”与慢性病风险,更让他们失去了在柴米油盐中感受生活、沉淀自我的能力。当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被算法调度的提示音取代,家庭的烟火气便成了稀缺品,而生活的本真也在便捷的消费模式中悄悄流失。
孩子声是家庭的希望,唠叨声是成长的底气,锅碗瓢盆声是生活的根基。走友对家人的那段话,道破了家庭最本真的模样,也反衬出当下这些声音渐远的遗憾。经济压力与社会节奏的加快固然是客观原因,但将婚恋视为负担、将奋斗视为枷锁、将生活托付给外卖,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家庭的温度,从来都藏在这些琐碎的声音里。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放慢脚步,在现实压力与个人选择间找到平衡:给爱情多一点耐心,让孩子的笑声有机会响起;给长辈多一点倾听,让唠叨里的关怀被听见;给厨房多一点时间,让锅碗瓢盆重新奏响烟火乐章。当这三种声音重新在更多家庭里回荡,我们找回的不仅是家庭的温暖,更是生活的质感与人生的重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