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汽车出口格局迎来了一场令人意想不到的大变局。乘联会的最新统计数据简直像一颗重磅炸弹:前 9 个月,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仅 35.77 万辆,同比大幅下滑 58%!曾经稳坐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宝座的俄罗斯,如今已被墨西哥取代,同期对墨西哥出口达 41.07 万辆。这一戏剧性的反转,彻底改写了中国汽车的出口版图,也让那些深耕俄罗斯市场的中国车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之中。
![]()
曾几何时,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那可是一桩利润丰厚的好生意。有资深出口商感慨:“早年出口一辆新能源车就能净赚数万元,现在这好日子彻底过去了。” 没错,以前的高利润吸引了大量车商扎堆涌入俄罗斯市场,可如今,市场寒冬说来就来,不少同行都已暂停对俄业务,即便还在坚持的企业,也纷纷大幅缩减出口规模。
首先,政策方面的 “组合拳” 打得中国车企有些措手不及。2025 年 1 月起,俄罗斯将进口汽车关税上调至 20%-38%,单辆车清关成本最高增加 2637 元人民币。而早在 2024 年 10 月,车辆报废税就已经暴涨 70%-85%。以 2-3 升排量、车龄超 3 年的二手车为例,报废税从 11.4 万元飙升至 20.8 万元,涨幅近 83%,并且后续还逐年上调。再加上俄罗斯 21% 的高基准利率,使得汽车贷款年化利率被推高至 30%,当地汽车平均售价涨到了 25 万元人民币,消费者的购车需求自然就急剧降温了。
![]()
其次,市场竞争格局的重构也让中国车企压力倍增。随着俄乌冲突局势缓和,宝马、丰田等跨国品牌加速重返俄罗斯市场。俄罗斯的消费者们纷纷选择持币观望,等着这些大品牌的回归,这无疑进一步挤压了中国品牌的生存空间。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售后短板的凸显。俄媒披露,中国汽车存在零件停产、配件不匹配、维修等待周期长等问题,部分车型 5 年就难寻配件。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的品牌口碑,让消费者在购买时多了几分顾虑。
面对俄罗斯市场的剧烈变化,中国车企的转型之路并非一蹴而就。除了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如何重塑品牌形象,真正赢得俄罗斯消费者的信任。
![]()
过去,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性价比,但如今,单纯的低价策略已难以奏效。俄罗斯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尤其在高端市场,德系、日系车企的回归让中国品牌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因此,中国车企需要加快技术升级,提升产品力,尤其是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的差异化优势。例如,部分中国品牌已开始在俄罗斯推出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以科技感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本土化营销也至关重要——通过赞助体育赛事、文化活动和本土KOL合作,逐步改变“廉价车”的刻板印象。
售后服务的短板,本质上暴露的是供应链体系的不完善。中国车企若想长期立足俄罗斯,必须加快建立本地化的零配件仓储和分销网络。例如,奇瑞汽车近期宣布与俄罗斯本土物流企业合作,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核心城市建立区域配件中心,将常用配件的供货周期缩短至72小时内。此外,培养本地化技术团队、提供更便捷的维修服务,也是提升用户口碑的关键。一些车企甚至尝试推出“终身质保”计划,以打消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
俄罗斯市场的高关税和金融环境波动仍是长期挑战,但中国车企可以通过多元布局降低风险。例如,长城汽车在图拉州的工厂模式值得借鉴——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同时利用俄罗斯政府对制造业的补贴政策降低成本。此外,探索与本土企业的合资合作、金融租赁等新模式,也能缓解高利率对消费的抑制。
尽管短期受挫,俄罗斯市场仍具潜力。其广阔的领土和落后的基建意味着SUV、皮卡等车型需求旺盛,而严寒气候对电池技术的严苛要求,也为中国新能源车企提供了技术验证的舞台。若能针对性地开发耐寒电池、强化冬季续航表现,中国电动车或能开辟新增长点。
俄罗斯市场的变局,是中国汽车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堂“必修课”。它提醒着所有出海企业: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贸易输出,而是品牌、服务与本土生态的全面融合。只有真正扎根市场,才能穿越周期,赢得长久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