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类型。其核心是自我身份的弥散以及惯用分裂的方式看待自我和人际关系。其特征是情绪和人际关系不稳定、自我认知障碍和冲动性行为。BPD通常出现在成年早期,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7%-2.7%,在精神科门诊和住院人群中的患病率更高。BPD的成因复杂,通常是由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如杏仁核体积较小)、遗传、环境(早年的情感忽视、被虐待等负面经历)等多种因素导致的。BPD患者常共病其他疾病,如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进食障碍等。
![]()
在我们精神科临床工作中,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一类需要高度关注的高危群体。这类患者往往病情复杂、情绪极不稳定,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医患关系的建立构成严峻考验。许多缺乏经验的医生若未进行充分评估就介入,很容易陷入治疗困境,甚至引发职业风险。因此业内常有“BPD是精神科医生的试金石”之说——处理得当可助人助己,处理不当则可能对医患双方造成伤害。
![]()
边缘型人格障碍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而且是稳定的不稳定。
1. 情绪不稳定
情绪在短时间内经历剧烈波动,可能从兴高采烈迅速转为极度沮丧。内心常交织着慢性空虚感、不安全感与短暂出现的兴奋感或全能感。
2.人际关系模式不稳定
在人际交往中,常在极端理想化与贬低之间摇摆。他们既强烈渴望亲密,又极度恐惧被抛弃,这种矛盾常导致关系紧张、冲突不断,难以维持持久稳定的联结。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必须采取系统化、个体化的整合干预模式,这是一个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投入的长期过程。
心理治疗:我们临床上会优先选用辨证行为治疗、移情焦点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分析、认知疗法等实证有效的方法。这些疗法能从根本上帮助患者改善情绪调节能力、稳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格结构的积极成长和持久改善。
药物治疗:药物主要用于快速稳定症状。我们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精准选用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或抗焦虑药,以缓解情绪波动、减少冲动行为。需要强调的是,用药方案必须高度个体化,患者务必在医生严密监测下执行,切勿自行调整。
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你会发现他们心理层面如同二三岁的幼儿。精神心理科医生需通过专业的评估性会谈,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在此基础之上,方能协同制定清晰的治疗目标,在此基础上在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探索途径上再去治愈ta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