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癌,尤其是缺乏驱动基因靶点的肺鳞癌,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与痛点。传统化疗与放疗面临耐药性强、毒副作用大等瓶颈,患者生存率长期难以突破。而今,一项基于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的精准治疗研究,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刘海鹏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Death & Diseas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ofantibodydrugconjugates targeting epithelial membrane protein 2-highly expressed lung cancer的最新研究成果。科研团队成功从蛋白质组表位标签抗体库(Proteome Epitope Tag Antibody Library, PETAL)中筛选出具有高特异性的FK002抗体,并锁定其靶点为上皮膜蛋白2(Epithelial membrane protein 2, EMP2)—一种在多种肿瘤细胞膜上高表达的关键蛋白。以此为基础,团队进一步构建出具有高效杀伤能力的EMP2靶向ADC药物:FK002-exatecan。在系统的体外与体内实验中,FK002-exatecan展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无论是在肺癌细胞系、 异种移植小鼠模型,还是在更接近临床实际的患者源性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PDX) 和 患者源性肿瘤样细胞簇(Patient-derived tumor-like cell cluster, PTC)模型中,该药物均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展现出广阔的转化潜力。
![]()
机制上,FK002-exatecan借助FK002抗体的“导航系统”,精准识别并结合肺癌细胞表面的EMP2蛋白,迅速内化进入细胞,并在溶酶体中释放强效载荷——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exatecan。这一过程不仅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更有效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与凋亡,从机制上阻断了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
图1. 特异性靶向肺癌细胞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筛选流程图
本研究的突破不仅在于发现EMP2这一具有潜力的肺癌治疗新靶点,更在于建立起一套从靶点筛选、抗体优化到ADC药物构建的完整研发体系。该体系为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扎实的科学基础与可行的开发路径。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刘海鹏教授为本文独立通讯作者。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博士生郑梦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医师苏杭、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胡昌勇、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助理研究员陈建霞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教授、上海普众生物孟逊博士、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病理科武春燕教授以及侯立坤副教授的大力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19-025-08125-7
制版人:十一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学术合作组织
(*排名不分先后)
![]()
转载须知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作者的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