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日黎明时分,以色列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归国者——哈达尔·戈尔丁中尉的遗体。这位年轻的军事指挥官在加沙地带被扣押长达十余年,如今终于踏上故土,为一段跨越十一年的漫长守望画上了沉重句点。
2
十一年足以让一名孩童完成基础教育并步入高校,足以让一对恋人从初识走向婚姻殿堂,而戈尔丁的亲人却在这段岁月里反复咀嚼着思念与煎熬。每一次节日团聚的空座、每一张旧照片前的沉默,都是无声的哀悼。
3
出生于克法萨巴小镇的戈尔丁中尉牺牲时年仅23岁,生命终止于2014年8月1日。那一天,以哈双方刚宣布临时停火不久,局势看似趋于缓和。然而就在加沙南部拉法周边的一片农田区域,他所在的巡逻编队突遭哈马斯武装分子袭击,最终不幸阵亡。
![]()
4
2014年的加沙战事自7月8日起持续至8月26日,历时约七周。戈尔丁正是在这场冲突临近尾声之际失去生命的。当时他的遗体被敌方拖入地下隧道系统,以军随即发动密集空中与地面打击试图夺回,连续四天的猛烈轰炸导致数十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这一事件也成为战争伦理争议中的重要案例。
5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大规模冲突爆发之前,戈尔丁是唯一一名确认被哈马斯控制下的已故以色列士兵。
6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起代号“阿克萨洪水”的突袭行动,向以色列境内发射逾三千枚火箭弹,造成约1200名以色列公民及外籍人士遇难,另有251人被强行带往加沙作为人质。这场突如其来的暴力升级彻底重塑了地区安全格局,也让原本聚焦于戈尔丁个案的关注转向更广泛的危机应对。
![]()
停火协议背后的人质交换博弈
7
此次遗体交接是2024年1月19日生效的阶段性停火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协议条款,哈马斯需移交33名活着的人质;若实际存活人数不足,则须以遇难者的遗体填补差额。
8
截至目前,已有20名生还人质获释,同时28名已故人质中有24具遗体被交还。作为对等条件,以色列方面释放了250名在押巴勒斯坦囚犯,并允许1718名来自加沙地带的被拘押人员返回家园,同时还接收了300具巴勒斯坦遇难者遗体。
9
这种以生命换遗骸的机制虽显得冰冷无情,但其背后承载的是无数家庭的情感挣扎与心理重压。戈尔丁的父亲西姆哈在公开声明中坦言:“真正的胜利,就是让人质回到祖国,让我们的战士安返家园。”
10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总统赫尔佐格均表示,过去十一年间,他们办公室始终摆放着戈尔丁的照片。这份坚持究竟是源于深切缅怀,还是服务于政治叙事的象征性表达,外界无从确知。
![]()
11
不过该协议的执行过程并不平稳。尽管规定要求哈马斯在六周内完成33名人质的释放任务(不足部分由遗体补足),但双方均指控对方未能全面履约。信任缺失贯穿整个谈判进程。
12
就在周六,数名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北部被以色列军队击毙,以方称其越过了军事隔离线并对部队构成直接威胁。此前卡桑旅曾宣布将于周日移交戈尔丁遗体,但与此同时,加沙卫生部门通报数据显示,自停火启动以来,以军行动已造成至少241名当地居民丧生。这种“边谈边打”的状态严重削弱了和平前景的可信度。
![]()
13
依据加沙卫生部门统计,自2023年10月7日以来,以色列对加沙的大规模军事打击已致不少于69176人丧生。联合国方面评估认为,该机构提供的伤亡数字具有较高可靠性。
14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代表着破碎的家庭、中断的人生和无法弥合的创伤。无论是特拉维夫街头的母亲,还是加沙废墟中的父亲,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对抗中承受着难以估量的痛苦。
15
如今,哈达尔·戈尔丁终将长眠于以色列的土地上。他身后留下双亲、一位妹妹、两名兄弟,以及一位等待了整整十一年的未婚妻。她曾在希望中坚守,在时间流逝中独自承担情感重负,最终迎接的却是一具迟来的棺椁。这般悲怆,非亲历者难以真正体会。
![]()
16
目前仍有四名人质滞留在加沙,其中包括三名以色列籍人员和一名泰国籍劳工。接下来的协议阶段能否顺利推进,是否能实现所有人质平安归来,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17
但对于戈尔丁一家而言,这场持续了四千多个日夜的精神折磨总算迎来了终结。无论未来如何,至少他们可以亲手为儿子、兄弟与爱人举行一场完整的葬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