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天,深圳的林先生终于下定决心——把住了3年了。可当他拿到中介的报价单时,整个人都懵了:
2021年,他花220万买了这套110平的小三房(首付66万,贷款154万,月供8200元);2024年,中介说“最多卖160万”。
![]()
算笔账:剩下的贷款还有145万(还了3年,只还了9万本金),卖房子要交中介费(2%,3.2万)、个人所得税(1%,1.6万),总共4.8万。也就是说,卖房子能拿到的钱是160万-4.8万=155.2万,还给银行145剩下的10.2万?不对,等一下——林先生突然反应过来:155.2万减去145万贷款,确实能剩10.2万?那为什么说“倒贴”?
哦,他犯了一个致命错误:2021年买的时候,房价是220万,现在卖160万,相当于亏了60万(首付66万+已还的3年月供30万,总共96万,只拿回10.2万)。更关键的是,他本来想靠这套房子赚一笔,结果不仅没赚,还把首付赔光了。
这就是贷款卖房的真实逻辑:房子的账面价值没亏,但实际投入全赔了,对于炒,这比倒贴钱更痛苦。
贷款卖房为什么成了潮流?
林先生的案例不是个例。根据贝壳研究院2024年三季度报告,全国重点城市二手房中,“负资产房源”(房子价值低于剩余贷款)占比约4.2%,其中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占比超过7%。为什么会这样?
房价下跌:高位接盘者的负资产陷阱
2024年,全国房价持续调整,尤其是热点城市。比如:
深圳二手房均价从2021年的8.1万/平,跌到2024年的6.3万/平(跌幅22%);
杭州二手房021年的5.2万/平,跌到2024年的4.1万/平(跌幅21%);
南京二手房均价从2021年的4.5万/平,跌到2024年的3.6万/平(跌幅20%)。
对于2021年高位接盘的购房者来说,房价下跌意味着“房子不值钱了”——比如林先生,房子的价值从220万跌到160万,而剩余贷款还有145万,相当于“房子的价值只够还贷款”,首付全赔了。
![]()
月供压力:收入下降,扛不住了
除了房价下跌,月供压力是贷款卖房的核心动力。
比如,林先生是做互联网运营的,2023年公司裁员,收入从1.8万降到1万,月供8200元占了收入的82%,加上孩子上学(每月3000元)、房租(每月2000元),根本不够花。再比如,杭州的王女士,丈夫失业后,家庭收入从2.5万降到1万,月供1.2万,只能靠信用卡套现维持生活,最后不得不卖房。
根据央行2024年的调查,全国有的家庭月供占收入的50%以上,其中12%的家庭月供占比超过70%。这些家庭一旦遇到收入下降,就会面临“断供”风险,只能选择卖房。
贷款卖房的背后:房地产市场的新常态
贷款卖房虽然让业主们痛苦,但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这其实是房地产市场进入新常态的标志。
房住不炒成了共识
以前,房地产市场的核心逻辑是为了住,而是为了“赚差价”。现在,“房住不炒”的政策持续实施,炒房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比如,林先生这样的炒房者,2021年高位接盘,割肉止损”。
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
随着房住不炒的推进,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属性逐渐弱化,居住属性成为核心。比如,现在购房者买房,更关注交通配套等,居住市场分化:好房子依然保值
值得注意的是,贷款卖房主要集中在劣质房源,比如偏远地区的房子、没有学区的房子、区域的好房子(比如深圳南山的学区房、杭州西湖的地铁房),房价依然稳定,甚至略有上涨。比如,深圳南山的某学区房,2021年卖8万/平,2024年卖9万/平,涨幅12.5%。
![]()
给购房者的3个保命建议
贷款卖房的现象,给所有购房者提了个醒:买房不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必须理性。
1.计算房贷压力测试
购房前,一定要做房贷压力假设收入下降20%,能不能覆盖月供?比如,你的收入是1万,月供不要超过3000元(占比30%),这样即使收入下降到8000元,也能覆盖月供。
2. 摒弃炒房思维
现在,房地产市场的赚钱逻辑变了,以前靠“炒房”赚钱,现在靠住赚钱(比如租金的学区房,租金回报率约3%,比银行存款高,这样的房子才值得买。
3. 买好房子
什么是好房子?核心区域(比如市中心、地铁旁)、好学区、龙湖)。这些房子即使房价下跌,也能保持稳定,甚至升值。
林先生最终还是卖了房子,拿到了10.2万。他说:“与其继续扛着月供,不如及时止损,把钱拿回来做别的。”
如果你是林先生,你会选择“倒贴”60万卖房子,还是继续扛着月供?为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注:本文案例来自贝壳研究院2024年三季度报告及真实业主采访,数据均为公开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