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限额,就可以不顾患者的实际就诊需求?
![]()
▲资料图:“居民医保每天限额报50元”的消息引发关注。图/IC photo
文|时本
据华商报大风新闻报道,近日,有河南新乡网友在当地一医院就诊时发现,院内贴出一则通知称:“接市局通知,即日起居民医保每天限额报50元,职工医保每天限额150元”。该通知落款为新乡市医保局,时间为2025年6月13日。
据此前媒体报道,新乡市医保局对此事回应称:“新乡市整体医保基金运营情况出来后,如果不限额运营到12月份,就会出现一个没有钱的情况。”11月10日,大风新闻联系到新乡市医保局办公室,该局工作人员称这一情况不存在,并称这一调整是为了防止医院和药店进行欺诈骗保,规范医院和诊所医疗行为。
近年来,每到年底,个别地方就会出现医院拒收医保患者现象,“住院15天出院”等潜规则也更容易出现。究其原因,与医院平时不注重医保控费,越接近年底越感觉限额不够用有关。医院担心突破医保年度限额,医保部门承受更大的支付压力,这些都是现实难题。
不过,鉴于当地医保局的两次回应内容在打架,因而,这一限额举措推出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还有待更权威的信息发布。但无论是想要化解年底控费难题,还是为了防止医院和药店进行欺诈骗保,都不能让患者当牺牲品。
每天如此低的费用标准,几乎堵死了部分患者的看病之门。即便只是普通感冒等小病,就诊时通常需要做血常规等基础检查,如果开上一两盒药,花费超过百元再正常不过。这一控费措施会让很多医保患者不知如何看病,或将产生软性拒绝部分医保患者的实际效果。
此举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影响尤为明显,每天50元或150元的报销限额,显然无法满足部分患者的用药和治疗需求。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来控制病情,每天的药费可能就超过了限额。
因此,如果严格按照前述限额报销,患者要么自己承担超出的费用,要么只能减少用药量,或者选择更便宜但效果可能不佳的药品。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当地医保部门和医院的态度既强硬又冷酷。据媒体报道,针对“如果需要购买500元的药品,是否意味着只能分散到10天去购买药品”的疑问,当地医保部门工作人员将这种被限额逼迫采取变通的方式称作“大病小看”,并称不符合医保规定,是医保部门重点监控的行为。
合理变通的路被堵死,部分患者只有自费看病这条路可走。事实上,针对报道中提及的“假设患者每日需求500元诊疗费用”的案例,若提倡患者自费450元,医保报销50元,显然违背医保政策。本质上,这是对民众医保福利的克扣,更使患者在面对限额政策时,陷入“守规则看不起病,变通又怕违法”的尴尬境地。
而且,将限额政策与打击欺诈骗保直接挂钩,给人一种因噎废食的感觉:为了限额,可以不顾患者的实际就诊需求。
当地医保部门第二次回应媒体时强调,限额是为了防止医院和药店进行欺诈骗保,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做到精准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反而对大多数正常就医的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
医保基金防范欺诈确有必要,但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采取突出举措时,要充分考虑民众的实际就医需求,让举措更加科学合理。
真正的防欺诈,应聚焦于精准识别违规行为、完善动态监管机制、畅通举报反馈渠道等,而非简单设置“一刀切”的限额门槛。当然,更不能让防欺诈变成“防正常就医”,甚至失去人性化,变成刁难民众,以牺牲患者正当权益为代价换取管理便利。
撰稿 / 时本(医务工作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利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