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爷今年62岁,前不久拔了一颗坏牙。手术当天一切顺利,他按医嘱忌口、漱口,回家安心静养。
可没想到,才过两天,李大爷突然发现,嘴里弥漫着一股难闻的“屎臭味”,比口臭还刺鼻,连家人都受不了。他赶紧返回诊所,没想到医生听完症状,脸色立刻变得更加严肃,甚至连语气都有些慌张。
![]()
一颗牙都拔完了,怎么还会有巨大口臭?这常见的小手术,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意想不到的健康隐患?更令人费解的是,看似普通的“臭味”,为何成了医生最忌惮的信号?
很多朋友觉得,拔牙是小手术,只要不感染就没问题。但拔牙后口腔出现异常的“屎臭味”,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口臭”范畴,它很可能意味着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在悄悄发展。
医生见多了常规口臭,但对这类刺鼻恶臭却会格外警惕,主要有以下科学依据和机制原因:
拔牙创口附近如果出现厌氧菌感染,会产生硫化氢、甲硫醇等气体,这种气味往往带有恶臭味、类似腐败或粪臭,不同于一般的生理性口臭。
![]()
研究显示,拔完牙后如果细菌感染未及时控制,创口感染率可高达8%-10%,其中以厌氧菌为主,这类病菌产生的代谢物极易造成强烈异味。
干槽症(alveolar osteitis)是值得高度重视的拔牙并发症。发病率大约在2%-5%之间,但一旦出现,患者不仅自觉异味明显,还会伴有剧烈疼痛、创口不愈合,甚至需要多次清创处理。
干槽症本质上是拔牙窝内血块脱落,创口裸露,细菌易滋生导致组织坏死,进而发出生化性恶臭。
还有一种情况不可忽视,部分患者出现严重口腔炎症时,臭味会升高到“粪臭”级别,这往往提示有坏死组织或脓液积聚。如果伴随持续发热、肿胀,建议尽快就医排查蜂窝织炎、败血症等全身性风险。
因此,医生听到“屎臭”这种描述罕见且危险,警惕性自然骤升。
别以为这种情况只是“尴尬问题”,其实背后隐患远超你的想象。坚持忍耐或者自行处理,后果可能会朝着三种危险方向发展:
急性感染风险上升。拔牙创口一旦被厌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袭,很容易导致局部组织化脓、肿胀,甚至引发面颊、颈部蜂窝织炎。有文献统计,未及时控制感染者,面部蜂窝织炎并发率为1.5%至3%,需紧急干预,否则可能影响呼吸道甚至全身。
引发干槽症导致慢性剧痛和创口久不愈合。数据显示,干槽症患者恢复期平均延后7-14天,且多数需反复使用消毒敷料及抗菌药物。创口未闭合既影响饮食,也极易滋生更多致病菌,日常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继发全身感染、诱发慢性疾病。口腔严重感染可通过血液传播,引发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免疫力低、老人或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警惕,数据显示,这类人群并发症风险可增加12%-20%。
正因为如此,医生面对“屎臭”描述才格外紧张,一旦漏诊,后果可大可小,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遇到拔牙后异常恶臭,千万不要讳疾忌医、拖延观望。科学防护,这4点请务必牢记:
及早复诊。发现“屎臭味”等异常气味,或伴随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要立即前往口腔专科复诊。切忌用漱口水掩盖气味,避免药不对症延误治疗。
规范消毒创口。医生会根据情况进行清创、冲洗、上药。如果判定为干槽症或严重感染,需局部使用消炎止痛敷料,并配合抗生素治疗。恢复期内,应按医嘱定期回诊,监测恢复情况。
![]()
合理饮食及口腔护理。避免食用过热、辛辣、硬质食物,防止食物残渣嵌入创口。每天温水漱口清洁,避免大力刷牙刺激创口,有利于愈合。
提升自身免疫力和健康习惯。老年人、慢病患者更需注意规律作息,补充优质蛋白,维持良好营养状态,这样能降低口腔感染及全身并发症风险。
温馨提示,拔牙后创口若有出血不止、肿胀加重、高热不退等异常,请立即前往综合医院口腔科或急诊就医,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