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的沃伦·巴菲特决定“安静下来”。
今天,这位领导伯克希尔哈撒韦长达六十年的传奇投资人在2025 年感恩节即将到来之际宣布,将于今年底卸任首席执行官,并不再亲笔撰写那封影响全球投资者的年度股东信——一项自1965年延续至今的传统。
![]()
他没有选择戏剧性的谢幕,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设计了一场理性、克制又富含哲学意味的“退出”。这封信,写给股东,更像写给时间。
以下是这封信中的部分金句,以及我的理解和感悟。
一、一位CEO的“退出设计”
我将不再撰写伯克希尔的年度报告,也不再在年会上没完没了地讲话。就像英国人说的,我要“安静退场”(go quiet)了。
格雷格·阿贝尔将在年底成为老板。他是一个伟大的管理者,一个不知疲倦的工作者和一个诚实的沟通者。祝他任期长久。
我将通过一年一度的感恩节致辞继续向你和我的孩子们讲述伯克希尔……
巴菲特明确表示将“退居幕后”,但并非“消失”。他将以感恩节致辞取代年度股东信,继续维系与投资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是从“控制者”到“叙述者”的转变——他不再管理资产,而是管理“记忆”。
对接班人格雷格·阿贝尔的三连肯定——“伟大的管理者、不知疲倦的工作者、诚实的沟通者”——既是托付,也是市场信心的延续,“祝他任期长久”则是他对后巴菲特时代公司治理的遗言。
二、九十五岁的生死观
感恩节临近,我对自己能在95岁时仍健在感到既惊讶又感激。年轻时,我可没料到能活这么久。1938年,我差点死掉。
巴菲特用轻描淡写的方式谈论死亡——一种“与命运和解”的幽默哲学。
“活到95岁”在他看来并非理所当然,而是一场赌局中赢来的幸运。这为他后文谈论“财富分配”“家族安排”“生前捐赠”埋下基调:人生的终点可预测,但命运的馈赠不可控。
巴菲特的“生死观”不是宗教的,而是统计学的:人生是一场带有误差的概率分布。他在信里承认——“命运的馈赠从不公平”。但正因如此,理性地感恩,成为他理解生命的不二法门。
三、一生的“同路人”:朋友是最持久的复利
我先从查理·芒格说起,他是我64年来最好的朋友……六十多年来,他是我最好的老师和‘兄长’。我们意见有分歧,但从不吵架。
另一位奥马哈人是斯坦·利普西(Stan Lipsey)。他1968年把《奥马哈太阳报》卖给伯克希尔,后来我派他去布法罗拯救那里的《晚报》。他让这份原本亏损的报纸年回报超过100%。
还有唐·基欧(Don Keough),1959年就住在我家对面100码处。那时他是咖啡推销员,后来成了可口可乐总裁和伯克希尔董事。1985年他因推出‘新可乐’惨败,勇敢地在公开演讲中道歉并恢复原味可乐——销量随后暴涨。他的那场演讲至今仍是经典。
巴菲特的“财富观”是以“人”为中心的。他的朋友圈,是他价值体系的镜像。
查理·芒格教他用理性思维看世界;唐·基欧教他用诚实面对错误;斯坦·利普西与沃尔特·斯科特,则代表了“责任型成功者”的典范——他们在赚取财富后,选择回馈社区。
在巴菲特的世界里,朋友不是工具,而是“精神的复利”。他曾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资,是和谁共度时光。”这句话比任何一只股票都值钱。
四、对生老病死的坦诚
我在奥马哈受益良多。这里塑造了我和伯克希尔,也塑造了我们的运气。美国的中心,是个创业、生活和养家的绝佳地方。
我家族的最长寿纪录原是92岁,我打破了它。多亏了优秀的奥马哈医生,他们几次救了我的命。
但老年需要好运——要每天躲开香蕉皮、车祸、雷击等种种意外。幸运女神极不公平,往往偏爱已经幸运的人。
我1930年出生在美国,健康、聪明、白人、男性——谢谢你,幸运女神。我的姐妹一样聪明却不享有同样机会。”
“时间之父”不会放过任何人。迟早他会赢。虽然我行动变慢、视力减退,但我仍每天去办公室工作。
巴菲特从未用“成功”描述自己的人生,却用“幸运”解释自己的成功。
巴菲特的坦率令人震撼,他承认自己“赢在起点”。
他一生都在追求“价值”,但他深知最初的“起点优势”不是自己创造的。
这段文字是对“时代红利”的自省;而这份清醒,是他的道德底线。
他说“时间之父总会赢”,既是对自然的顺从,也是对生命有限性的感悟。
他把“死亡”从恐惧中抽离出来,变成一种统计真相;而他每日仍去办公室,是在证明——“输给时间”不等于“放弃意义”。
五、“散财”的方法论
不过,我的长寿也让遗产分配必须提速。我的三个孩子已分别72、70和67岁。我希望在他们仍健康、头脑清晰时,让他们主导我几乎全部的慈善遗产。
我会保留部分A类股,直到股东们对格雷格像信任查理和我一样放心。那不会太久。
我的孩子们有智慧、有经验、有判断力,也有同情心。他们会活得比我久,可以更灵活地应对税务或慈善政策变化。我从不想“死后掌权”。
我加快慈善捐赠,并不代表我对伯克希尔前景信心减弱。格雷格·阿贝尔完全符合我当年的预期。他理解我们的业务和员工,学习能力极强。
我认为世界上不会有任何CEO比他更适合管理我们的公司和股东资金。希望他健康长寿。
伯克希尔未来会更大、更稳健,但偶尔股价会跌50%。别惊慌,美国会反弹,伯克希尔也会。
巴菲特的“散财逻辑”是一种动态平衡:捐赠,不是告别财富,而是继续管理它的人性后果。
他强调“生前捐赠”,拒绝“死后控制”,这是对资本权力的自我约束。
与其让信托冻结几代人的命运,他宁愿让下一代在时间之内完成责任的传递。这种安排,是理性者的慈悲:既尊重市场规律,也尊重生命有限性。
他清楚地写道:“我加快慈善捐赠,并不代表我对伯克希尔信心减弱。”——这句话揭示了“财富的终极境界”:既信任世界的未来,也信任他人的能力。
巴菲特的“遗产”,不只是1490亿美元的股票,更是他处理财富的方式。他教会这个世界的,不只是如何赚钱,而是如何把钱散得优雅、理性、干净。
在他最后的股东信里,他不谈股价,不谈投资组合,只谈人、时间与命运——“善良是没有代价的,但也是无价的。”
巴菲特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资本向善”的逻辑。
请记住巴菲特最后的忠告:
我比前半生更满意后半生。别为过去的错误自责——学一点教训,继续前进。选对榜样,模仿他们。
记住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故事:他误读了自己的讣告,吓得改变了人生。你不用等那种意外——现在就决定希望别人如何记住你。
伟大不是金钱、名气或权力,而是善行。善良无价。
清洁工和董事长一样,都是人。
祝你们感恩节快乐——是的,连那些“讨厌鬼”也一样;改正永远不晚。感谢美国给予的机会,即便回报分配并不总是公平。
选择你的榜样,努力像他们一样。你永远不会完美,但可以一直变得更好。
近日发表文章:
直击硬核事实 穿透底层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