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是怎么组装起来的?”“发动机是怎么把汽油转化成动能的?”“安全气囊是怎么弹出来的?”......当一个个问题从稚嫩的小口里说出,领克的工作人员耐心的回答了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在吉利学堂组织的暑期研学游里,孩子们参观了领克余姚超级工厂,工作人员为孩子们介绍了汽车的生产、制造、工作等方面的原理。
事实上,这次暑期研学游对于吉利而言并不罕见。当镜头聚焦余姚超级工厂,当消费者们深挖吉利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之后才知道,从自发解决一线人才短缺,到自觉构建“左厂右校”的产教融合生态,吉利以企业之力肩承教育使命近三十载。其投入早逾百亿,创办七所院校,铺设了从职教到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的贯通式人才阶梯,近二十万毕业生中,80%投身产业洪流。这份坚持,源于“创新赋能未来,技能塑造人生”的朴素信念,为“少年强”的愿景默默奠基。
![]()
暑期研学:让科技种子在少年心中扎根
吉利学堂的暑期研学活动以“智造未来,驱动梦想”为主题,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工业的大门。活动从智慧工厂开始,孩子们在车间可以看到一辆辆汽车是如何在车架上安装轮胎、车门、发动机等环节;也能够亲手触摸汽车身上的螺丝、保险杠等配件。
而最为重要的是,领克余姚超级工厂展示出了最让孩子们“震惊”的一面。在汽车组装车间,负责组装的不是工人,而是一列列整齐有序的机械臂,将零部件一件件的组装成一辆完整的汽车。
![]()
之后,在吉利学堂和领克余姚超级工厂的组织下,孩子们还用木头、注射器、胶管等工具,体验了汽车关键部件的生产过程。这些环节,让孩子们直观感受现代工业的科技魅力,触发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会思考与解决问题,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在心中播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
教育投入:与企业发展同频的长期实践
吉利的发展,始终与教育事业的投入紧密相连。近30年来,吉利坚持产教融合,产业基地建到哪里,学校就办到哪里,“左厂右校”模式至今仍在培养职业人才。它和上下游伙伴向吉利院校开放30多个大类、300种职业岗位,共建20多个现代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案例、生产场景融入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实际业务紧密衔接。
截至目前,吉利在教育领域投入已超百亿,共建有七所本专科高校,在校生九万余人,形成了从中高职到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培养通道,培养的近20万毕业生中,80%进入全国相关行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吉利将职业教育推向国际,在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建立合作院校,通过“芯位教育”线上平台与更多国家共享资源。同时,它正推进“跨界校园”“跨区校园”“并行校园”建设,坚持非营利办学,让教育这一公益事业持续发展。
![]()
吉利和领克的暑期研学活动,是其教育实践在儿童层面的延伸。从让孩子们在工厂触摸科技,到近30年深耕职业教育,吉利以行动践行着“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的愿景。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点燃创新之火,也通过系统的教育投入为产业输送人才。这种对少年成长的关注与对教育的坚守,正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也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