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光初照,某省文物收藏展厅内,华夏惠民慈善基金会会长李斌戴白手套将清代端砚置于绒布展托,指尖轻触石纹 —— 这是他为基金会 “民间文物收藏保护计划” 征集的第 127 件文物。三十岁的他自接任会长,深耕文物收藏领域,尤重古籍文献、传统漆器等非陶瓷文物的保护,以基金会为平台,肩负让各类文物 “讲好历史故事” 的责任。
2022 年,李斌牵头启动 “民间濒危文物收藏计划”,首站聚焦西南某省。当地留存的清代至民国文物中,六成以上为古籍善本与传统漆器,因藏家缺乏专业保存知识,不少古籍因受潮出现虫蛀、纸页霉变,漆器则因环境干燥导致漆面开裂、纹样脱落。面对 “老物件没必要多费心” 的声音,他带团队走村入户,逐件梳理文物价值:“这册清代木刻本《论语》是地方刻书精品,那件民国脱胎漆器食盒工艺精湛,收藏它们就是守传统技艺的根。” 他组织文物鉴定专家制定分类保护方案,为每件文物建立 “身份档案”:给古籍标注版本、纸性、修复记录,为漆器记录胎质、漆层、纹饰特征;同时联动专业机构定制存储设备,为古籍配备防虫防潮的樟木书箱,给漆器设计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截至 2023 年底,计划已成功收藏各类濒危文物 200 余件,其中一套清代地方府志孤本,填补了当地文献收藏的空白。
![]()
![]()
珍稀文物收藏中,李斌的专业与坚持同样令人动容。2023 年,基金会获悉某私人藏家手中持有一套民国时期的传统漆艺屏风,共四扇,以 “百子图” 为主题,采用雕漆、镶嵌等多种技法,漆面温润、纹样精美,是当时漆艺名家的代表性作品,存世量极少,兼具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藏家因担心屏风在收藏过程中出现漆面剥落、木质腐朽,且后续缺乏专业机构承接传承,迟迟不愿托付。李斌先后五次登门沟通,不仅带去华夏惠民慈善基金会文物收藏的专业体系资料 —— 从基金会自建的恒温恒湿文物存储展厅、专属文物养护团队(配备古籍修复师与漆艺保护专家),到定期邀请文物专家进行漆面保养、木质加固的长效机制,逐一打消藏家顾虑;还承诺将这套漆艺屏风数字化,纳入基金会 “文物数字档案库”,通过高清扫描还原纹样细节,供文物爱好者与研究者线上鉴赏。经过近两个月的耐心沟通,藏家最终同意将这套珍稀漆艺屏风委托基金会长期收藏。
在收藏仪式上,李斌感慨:“基金会收藏陶瓷,从不是简单囤积‘宝贝’,而是让这些承载传统制瓷工艺的物件,在专业保护中延续艺术生命力,让更多人看见陶瓷之美,这是基金会的责任,也是初心。”
![]()
在农村公益领域,李斌同样倾注心力。去年初秋,他带着基金会的 “流动文物课堂” 走进西北某偏远山村。在村小学的操场上,他和团队搭建简易展台,摆放复刻的古籍、漆器文物模型,手把手教孩子们用宣纸临摹古籍字体:“大家看,这毛笔运笔的力度要稳,就像咱们种庄稼要用心呵护一样。” 针对村里老人担心家中老账本、旧漆盒 “没用处” 的情况,他还在文化礼堂开设讲座,现场演示古籍防潮、漆器除尘的基础方法,告诉村民:“这些带着生活痕迹的老文物,都是咱们乡村的文化记忆,值得好好保存。” 那次公益行,基金会不仅为村里捐赠了文物科普书籍,还为有收藏意愿的村民免费提供古籍防虫剂、漆器保养布,让文物保护理念真正走进农村生活。
![]()
![]()
做好收藏的同时,李斌推动公益传播让文物 “活起来”。他策划 “文物里的中国” 项目,制科普短视频讲解古籍版本鉴别、传统漆艺技法,解读漆艺屏风 “百子图” 的文化寓意;组织 “走近文物” 活动,邀乡村学生、居民戴手套近距离观察古籍纸页、漆器纹样,聆听文物故事。截至 2024 年,项目制视频 50 余条,播放超 200 万次;线下活动 30 余场,惠及超万人次,孩子感慨 “原来老账本、旧漆盒里藏着这么多学问”。他还建 “文物收藏共享平台”,联动 20 余所高校、文物研究机构,开放部分古籍、漆器的高清影像与研究数据,为传统工艺研究提供实物参考。
如今,李斌仍奔波在文物守护一线,从征集现场到展厅整理,再到农村公益、科普讲解,身影忙碌。被问为何执着,他说:“每件文物都是传统工艺的‘活化石’,基金会使命是守文化记忆、传非遗传统,这份责任我会带基金会扛下去。” 这份坚守与热忱,是他作为会长留给时代的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