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早期王朝的宦官——他们大多是因为失去自由之身而被判宫刑,大多数清朝太监候选人都是自愿为之,接受阉割(或净身)这个入宫当差的先决条件。清朝要求所有太监投充者在入宫前完成净身:将男性生殖器(阴囊、睾丸和阴茎)全部切除。既然清朝的宦官并非被迫接受阉割,那么在一个推崇孝道和看重传宗接代的儒家社会里,为什么会有男童和成年男子宁愿被打上“不孝”或“社会弃儿”的标签,也要同意净身呢?
![]()
宝华殿前的一名太监
在研究太监候选人的入宫路径时,我们发现走上这条路的大多是清朝社会的“下等人”,有的家庭和个人将阉割视为提升社会地位、获取财富和权力的捷径。对另外一些人而言,阉割仅仅是谋生手段和全家人的生计来源。如下所述,虽然阉人们入宫的路径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从仅此一次的阉割经历开始踏上全新的人生旅程的。然而,仅靠割除生殖器并不能保证阉人成功当上宫廷太监。虽然清廷不参与男童和成年男子被阉割或被贩卖为奴的过程,但它直接调节太监的供需——支撑宦官制度的基础,并决定新的被阉割者的命运。
![]()
几名太监的合影
在清朝,大多数男童和成年男子“自愿”净身指的是接受阉割手术,而不是被朝廷施以宫刑。但如下所述,“自愿”不等于个人的主动选择。净身事宜被私人包揽,朝廷授权专业人员“刀子匠”向宫里输送太监,但并不直接参与制造阉人的具体过程。朝廷通过认证制度把招募、筛选和阉割太监投充者的事务外包了出去,但保留对人员选用的控制权,并限制入宫当差的阉人数量。由于净身行当被私人垄断,朝廷与贩卖、阉割男童和成年男子的勾当撇清了关系。
尽管如此,皇家对童监(在青春期前净身的太监)的偏好必然会滋生贩卖男童的需求。在给宫廷选送太监的过程中,人贩子、刀子匠,甚至净身者的家人都参与了人口买卖。有的孩子被亲生父亲下手阉割,有的则是先被卖给刀子匠,然后再被送入宫中为奴。从他们的遭遇可以看出,清朝太监的不自由地位具有复杂性。
![]()
两名当值的太监
家人的逼迫和对男童的买卖并不是所有太监净身的原因。对于很多穷困潦倒的中国男子而言,净身后去宫里当太监能使自己和家人摆脱贫困,所以他们自愿这么做。然而,不可逆转的阉割手术作为选拔宫廷内侍的前提条件,并不能保证太监候选人一定能如愿以偿。即便他们成功走入宫墙之内,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任。
朝廷不直接参与男性的净身过程,于是他们的命运就落到了刀子匠、人贩子和他们家人的手里。在清代等级森严的家长制社会里,长辈的心愿和家庭的福祉比个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想法重要得多。而阉割则完全剥夺了一个男孩子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
![]()
太监与宠物狗
对于穷苦家庭而言,听说当地有人当太监后发了大财,他们就觉得净身能有“出息”,有可能过上好日子。刀子匠利用穷人的绝望心理,向他们鼓吹太监过得多么好。事实证明,这幅图景确实太诱人,很多贫困家庭就这样妥协了。决定自家儿子乃至全家人命运的是父母,而不是即将净身之人,他们在孩子净身前的最后一刻表示同意。当被问到“后悔不后悔?”的时候,父母或担保人要回答不后悔,唯有如此,刀子匠才会继续实施手术。这些父母同意儿子净身,为的就是他们能有机会进宫当太监,将来可以供养全家人。
贫困应该是男童和成年男子净身的首要原因,这样的事例频频出现在史料记载当中。对那些三餐无着、要靠乞讨甚至犯罪度日的男性来说,想摆脱贫困、想获得权力、想在紫禁城里过上他们想象的安逸生活,那么净身确实是个挺有吸引力的选择。当被问及是否自愿净身时,一名晚清太监这样答道:
为什么不呢?少了一点乐子,换来许多的乐子,这没什么大不了。我是穷人家出身。遭点小罪,我就能过上舒服日子,住上又大又漂亮的房子。我想着找几个漂亮姑娘跟我做伴儿,不用担心她们怕我或是猜忌我。我还盼着能过上有权又有钱的日子。只要运气好、够勤快,我可能会比大清朝最大的官儿还要有钱有势。
还有一些投充者则是听信了传言,以为太监的生活相当惬意。
![]()
史汀德讲述了另一名晚清男子想当太监的动机:
几年前,一名刚成亲的年轻男子说自己特别想当太监,他说那样的话自己就什么都不用干,除了吃喝,就是睡觉。亲戚们苦口婆心地劝他打消这个疯狂的念头,而且都不答应为他担保。于是,他自己动手阉了自己,但因为手法太过粗糙,没人愿意雇用他。就这样,他落下了终身残疾,也没能如愿以偿当上太监,没能过上舒坦日子。
清廷要对太监投充者进行筛选,首选那些因为家贫才走上这条路的阉人。如果候选人不是由刀子匠举荐入宫,那么内务府大臣就要受命调查此人的背景。皇室显然更中意那些因为穷困而走投无路的净身者,因为觊觎权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别有用心之人会破坏以遏制太监“干预”朝政为前提的宦官制度。清廷一度动员多子家庭把其中一个儿子送去当太监。在清朝初年,也就是顺治三年(1646)的时候,法律规定,百姓之家若有四五个儿子,可以报官阉割一子,并由官府造册候选。值得注意的是,在清廷鼓动青年男子净身的那段时间,正好有大批没着落的旧明宦官在四处谋生。由此推测,清廷并不相信前朝宦官会效忠新主,它更愿意打造一支全新的太监队伍。
总之,有人想摆脱经济困境,憧憬着进宫后过上有权有钱的生活,这些人就成了内务府的太监投充者来源。他们都是清朝社会的“下等人”,甘愿放弃生儿育女的机会,也盼望着有朝一日成为不愁钱权的上位者。在这些人中,不是被父母亲手净身或请人净身的孩童,就是主动选择净身的成年男子,他们不惜以身体残缺为代价也要去宫里当差,换取稳定的收入、可能的安逸生活,甚至政治权力。
——选自《余生:清代宦官社会史》
推荐图书
![]()
《余生:清代宦官社会史》
(美)戴懿华 著
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列传:还原清代太监的世界!
从清朝初年到帝制的终结,太监们始终在紫禁城的阴影下挣扎求生,白天,他们穿梭于宫廷之间,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夜晚,他们通过赌博、喝酒等一系列不被允许的活动,在紫禁城的缝隙中努力构建自己的江湖。
本书将重点从少数位高权重的太监转向大多数从未登上权力巅峰的太监,围绕清代太监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展开——包括净身、申请入宫当差、成为宫廷太监、被裁撤、退役和死亡,重点关注太监在宫墙内外的生活经历。作为一部关于清代太监的社会史,本书将探索曾经身处皇宫,但始终沉默不语的这群人的一生,以更细腻的描写、更平衡的视角从整体上重塑清代的太监社会,勾勒出太监历史的另一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