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开可变形态4马赫发动机,或将重新定义下一代飞行技术。
![]()
据报道,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成功制造并测试新型"自适应循环发动机"。这款下一代喷气发动机能根据飞行状态自主调节进气模式。测试数据显示,该发动机从起飞至马赫数4(约4倍音速)的整个工作区间均保持高效运行,其推力输出较同级现役发动机提升27%至47%。
这款革命性发动机还能降低约三分之一的燃油消耗。若数据属实,其性能将超越所有已公开的美国发动机,包括为F-35研发的GE XA100与普惠XA101自适应发动机。
传统涡扇或涡喷发动机只能在低速效率与高速动力间择一优化,而自适应循环发动机通过动态调整内部气流路径、压力比与燃烧循环,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一矛盾。它犹如能在涡喷与涡扇模式间自由转换的"智能引擎" —— 起飞与亚音速飞行时,可开启额外外涵道模拟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静音高效特性;需要加速时则引导更多空气进入核心燃烧室,展现涡喷发动机的强劲推力。这种灵活性使单台发动机兼具两种机型优势,彻底打破了推力与效率的传统取舍困局。
相较于美国现行双外涵道自适应发动机(如GE XA100),中国新型发动机创新性地引入了第三股冷却气流。这种三流道"外涵燃烧"与"级间混合"设计带来多项独特优势:其热管理系统能有效吸收电子设备或隐身涂层的余热,通过降低排气温度减少飞机红外特征以增强隐身性能,同时平滑机身气流有助于降低飞行阻力。该设计还提升了进气道性能,确保在高马赫数状态下维持更佳的气压恢复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该发动机还配备外涵燃烧室,可在超音速状态下通过外涵道燃烧燃料获得额外推力。这种融合涡喷与冲压发动机特性的设计,为未来组合循环动力装置奠定了技术基础,有望推动高超音速飞行器发展。
尽管这些技术指标令人振奋,但仍需保持审慎态度。需注意该消息源自国内学术会议,尚未经过国际同行评审。中国航空界常将地面测试里程碑作为技术展示手段,其所称的马赫数4运行能力可能基于气流模拟而非实际动力飞行测试。不过文中提及的热力学原理(外涵燃烧与三流道混合)符合全球推进技术研发趋势,具有科学合理性。
若最终验证成功,这种可变形态喷气发动机将使未来飞行器更快、更隐蔽、更节能。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建成史上最先进的涡轮发动机,更清晰地传递出其在航空推进领域赶超美国的战略意图。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