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车间。
□文/摄 陈虹池 本报记者 宋晨曦
十月的哈尔滨市阿城区,秋霜已染透天问山的松柏,山脚下的风裹着松针与腐殖土的清香,掠过1500亩连绵的黄精种植坡地,这里藏着黑土地孕育六七年的“寒地龙药”精品——天问山黄精正在收割开挖。
刚收割的黄精根须饱满、色泽金黄。“今年的黄精质量好,我们干活也更有劲儿。”当地农户董峰兴奋地说,言语间透出十分的自信。跟着天问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干了这么些年,他对公司带动大家致富的能力充满信心。
记者踩着晨露走进基地,几台根茎收割机沿着田垄缓缓前行,这些形似生姜的根茎,不久后经过清洗、蒸制、切片等传统与现代工艺结合的加工流程,变身为黄精茶、黄精酒、黄精果脯等系列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注意调整挖掘深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别伤了底下的根茎!”公司基地技术员老周站在收割机旁,手持对讲机叮嘱操作手。收割机的铲刀轻轻插入土层深挖,一串串带着泥土的黄精根茎被翻出地表,随后经传送带到筛选装置,剔除杂草和碎土,完整的黄精落入侧边的收集箱。“以前人工挖一亩地要4个人干一整天,现在一台收割机两小时就能搞定,减少根茎破损率。”老周对记者说。
黄精,这个被古人誉为“仙人余粮”的传统中药材,在《中国药典》中记载其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如今,天问山黄精产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黑龙江省独特的自然条件。
北纬45度的冬天能冻死很多病毒和害虫,夏天昼夜温差大,淀粉和多糖都攒得实。天问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义学说:“这里位于浅山区,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是种植‘寒地龙药’的天然宝地。”郝义学表示,天问山黄精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突出的黄精多糖含量,而黄精多糖是公认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
记者走进加工车间,一股更浓郁的清甜气息扑面而来——十几个不锈钢蒸制罐并排而立,罐口冒着白色热气,车间工作人员高景芬戴着白手套,正拿着温度计伸进罐内查看。车间另一侧,两名工人将蒸晒好的黄精送入粉碎机,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中,细腻的黄精粉顺着管道落入收集袋;包装线上的工人将黄精茶、即食蜜丸装进印有“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标志的包装盒里。
天问山黄精产业的发展不仅为企业带来效益,更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过去村里经济落后,村民们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只剩下留守老人。黄精种植园区建成后,为村里的留守老人提供了再就业岗位,增加了务工收入。”当地村干部介绍。
除了直接就业,天问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中药材+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天问山脚下,他们种植了数十亩芍药花和百合花,每年六七月花开时节,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公司还设立了“振兴驿站”,在旅游旺季,周边乡亲可将自家种植的特色农产品拿来出售,拓宽增收渠道。
郝义学介绍,今年公司计划重点建设露营地、房车营地和研学基地,将天问山打造成哈尔滨的知名旅游景区。他透露,“双休日将迎来首个研学团队,参观黄精生产线并欣赏冰凌花盛景。”
“10年前,这里还是片荒山野岭,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郝义学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份订单对记者说,“上个月刚接了一笔300万元的订单,现在生产线已经满负荷运转,今年前两个月销售额比去年涨了50%。”
风再次吹过山林,带着黄精的清香与农户的笑声。在这片寒地黑土上,一株株黄精不仅长成了古人眼中的“仙人余粮”,更长成了乡村振兴的“黄色引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