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吉安青原区有个渼陂古村,村里的梁氏家族出了三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是梁仁芥、梁兴初和梁必业。梁仁芥生于1912年,梁兴初生于1913年,梁必业生于1916年。虽然按族谱他们是祖孙三代,但实际年龄都差不多。1930年,红军在吉安进行土地革命,这三个年轻人约在一起参加了红军。
![]()
梁兴初和梁必业是亲叔侄,梁仁芥是他们的族中长辈。这个家族很重视读书,村里的梁氏总祠永慕堂上挂着一块“耕读传家”的匾。
梁兴初小时候日子很苦。他父亲是个篾匠,农忙时租地种。因为家里穷,梁兴初十四岁就去赣江边的铁匠铺当学徒。
他在那里干了三年,每天要打铁十多个小时。火星经常把上身烫出疤痕,汗水总是湿透全身。工钱还常被师傅扣下。但这段苦日子让他身体强壮,也养成了能吃苦的性格。
![]()
1930年4月,红军在吉安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农村一片火热。听说红军正在吉安招兵,十七岁的梁兴初放下铁锤约上另外两位梁家子弟参了军。
身体强壮的梁兴初被分到红四军特务营,读过私塾的梁必业因为有文化,进了红四军政治部训练队。梁仁芥由于一年前就加入了共青团,参加红四军后他做宣传工作。
这祖孙辈的三个人虽然都在红四军,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梁兴初搞军事指挥,梁必业做政治工作,梁仁芥干宣传。这起初看似偶然的分工,却决定了他们后来几十年的人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此时梁兴初担任红一军团二师侦察连连长,在危险的行军路上多次完成侦察任务。
![]()
1935年9月,红军打下腊子口后,梁兴初带着侦察连扮成国民党军,智取哈达铺。他们在邮局找到报纸,发现陕北有红军活动。这些报纸被送到上级,为党中央决定去陕北提供了重要信息。
同一时间,梁仁芥跟着红二方面军走过草地。在极端困难中,他们互相帮助,表现出很强的团结精神。
抗日战争开始后,三位同族去了不同战场。梁兴初在115师343旅685团当营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9年3月,他带部队在山东樊坝全歼伪军一个团,之后被任命为东进支队队长。
到1940年,梁兴初升任115师教导第五旅旅长。梁仁芥在120师工作,担任教导团政治处副主任,参与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他组织部队开展地道战、地雷战,有效打击了日伪军。虽然叔侄二人不在同一战场,但都在敌后沉重打击了敌人。
![]()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新的选择。梁兴初和梁必业一起带着山东解放军第一师前往东北。1946年2月,在秀水河子战斗中,两人配合默契,指挥部队全歼国民党一个加强团。
这场胜利打破了美械部队不可战胜的说法。在接下来的四平保卫战中,梁兴初指挥作战,梁必业负责政治和后勤。1947年,梁兴初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副司令员,梁必业任副政委,叔侄二人继续合作。
东北战场形势变化很快,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打响,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接到紧急命令,必须在黑山、大虎山一线挡住廖耀湘兵团西进。
![]()
梁兴初站在黑山城北的101高地上,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他脚下的阵地主要是砂岩,战士们挖工事时,铁镐砸下去只能留下白点。10月23日天刚亮,国民党新一军开始进攻。猛烈炮火后,步兵一轮轮往上冲。十纵28师守卫的101高地一天之内五次易手。
第三次夺回阵地时,84团2营只剩下三十多人。战士们把枪管打得发红就撒尿降温,子弹打完就抡工兵锹拼杀。
国民党军发现正面强攻损失大,就转向十纵侧翼的胡家窝棚猛攻。梁兴初把最后六个预备连都调过去,才勉强稳住阵线。
整整五天阻击,十纵以伤亡四千多人的代价,打死打伤敌军八千多人,成功挡住了十万精锐敌军。当廖耀湘决定绕道时,东北野战军主力已经完成合围。十纵用血肉之躯为辽沈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
1950年10月,时任第三十八军军长的梁兴初带部队跨过鸭绿江。第一次战役中,三十八军因情报失误行动慢了,放跑了敌军主力。在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上,彭德怀司令员当众批评三十八军不配叫主力。
深受震动的梁兴初带着全军官兵的投入第二次战役。他命令113师连夜穿插三所里,战士们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十四小时急行军七十二公里,赶在美军机械化部队之前五分钟占领阵地。
部队刚修好工事,南撤的美军第二师就撞了上来。龙源里、松骨峰、书堂站,三十八军各部同时面对南北两个方向的猛攻。
![]()
112师335团1营在松骨峰阻击,弹药打光后用工兵锹与美军肉搏。后续部队赶到时,阵地上到处都是保持搏斗姿势的遗体。
这一仗三十八军歼敌一万一千多人,缴获大量火炮和汽车。战报传到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在嘉奖电最后特意加上“三十八军万岁”。
这一时期,梁必业在政工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才能。他在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当政委时,创造性地开展诉苦运动。
梁必业在直属队发现两个典型。一个是父母被地主逼死的侦察员,另一个是全家冻死在逃荒路上的炊事员。他组织这些战士在全纵队作报告。当侦察员讲到母亲投井自尽时,台下哭成一片。这种接地气的阶级教育大大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朝鲜战争期间,已担任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的梁必业发现前线出现坑道恐惧症。有些战士宁愿待在露天也不进坑道。
![]()
他了解后才知道,是缺氧和黑暗引发心理不适。梁必业马上组织工兵改进坑道通风,还让文工团在坑道里画宣传画,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1958年志愿军撤离朝鲜时,他负责交接仪式的政治工作,确保部队顺利撤回。
梁仁芥的军旅生涯同样精彩。1948年宜川战役中,梁仁芥作为独二旅政委和旅长张开基一起指挥。当时刘戡带三万人支援宜川,却在瓦子街一带犹豫。梁仁芥提出攻其必救的办法,独二旅猛攻宜川外围。
他亲自到主攻的36团督战,该团在天亮时拿下外七郎山。守军慌忙向刘戡求援,促使刘戡部队进入伏击圈。
![]()
1952年,梁仁芥以第一军政委身份入朝参战。他总结的小群多路战术在夏季反击作战中很有效。一次夜袭中,三个突击小组只用二十分钟就拿下敌军阵地,歼灭敌人一个连。
1958年回国后,梁仁芥在兰州军区担任副政委。他经常下连队调研,有一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哨所和战士同住一星期,总结出高寒地区后勤保障的十二条经验。
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授衔典礼在北京举行。梁兴初从总理手中接过中将军衔命令状时,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兵手指微微发抖。此时四次负伤都没皱过眉头的硬汉,这时眼圈发红。同在会场的梁必业同样获授中将军衔,而族中长辈梁仁芥则被授予少将军衔。
![]()
三位开国将军走出怀仁堂时在台阶上合影。梁兴初的军礼服上别着三枚一级勋章,梁必业整理着肩章,梁仁芥保持着一贯温和的笑容。这张照片后来被渼陂村梁氏宗祠收藏,和永慕堂的匾额一起,见证着这个家族的特殊荣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