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开展,中亚市场得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关注,出海中亚该注意点啥?近日,在清华MBA出海俱乐部主办的中亚专题交流活动上,来自智库、法律、媒体、企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带来分享。
BRIConsultingLimited智库创始人陈昊曾在中信集团中亚业务领域工作多年。“中亚五国的机遇,不仅来自资源禀赋,更来自地缘格局与产业迁移叠加下的确定性机会。随着中吉乌铁路、哈萨克斯坦‘黄金走廊’等关键基础设施陆续落地,越来越多的产业配套集群在中亚开始自发形成,现在正是中企抢滩中亚的最好时机。”陈昊表示,过去中国企业仅仅卖产品,但现在更需要靠系统、靠能力、靠运营。中国企业要在中亚真正扎根,必须践行“产业嵌入+金融支撑+本地伙伴”三位一体的策略。“中亚是需要战略耐力的赛道,唯有沉下心做产业、懂规则、带团队的企业,才能在下一轮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占据主动。”陈昊说。
北京清商律师事务所主任乔木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法律合规的有关事项。他首先介绍了两国的法律概况,并从仲裁制度、投资法规、外资准入、争议解决、劳动合规等角度讨论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法律制度的特点。
“合规并非成本负担,而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合同条款写得漂亮不等于可执行,对企业而言,风险预判与前置应对非常重要。”从两个分别涉及劳动合规和跨境合同纠纷的案例中,乔木建议。
乔木认为,中亚市场的法律体系正在快速现代化,但各国地方执行差异依然明显。中国企业要学会“提前设计合规、动态维护合规”,而不是“事后补救”。未来能长期生存的出海企业,不仅拼资本、拼产品,更要拼规则意识与系统能力。
“在国际化的今天,法律已经不是冷冰冰的约束,而是企业全球化的语言,能用这门‘语言’讲好中国企业故事的主体,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行稳致远。”乔木说。
中国贸易报社有限公司会展业务负责人周春雨表示,中亚五国是“新兴展会潜力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在国家层面加入国际展会联盟、提升会展设施、推出会展惠企政策,为中国企业构建“从参展到合作再到本地品牌化”的三阶段路径提供了契机。
“在中亚,展会不应只是摆设,更应成为信任生成器、合作启动器、品牌发声器。”周春雨说,中国企业进入中亚展会市场,关键在于三件事:参展前本地化内容准备、展后紧跟合作契机、把展会变成品牌讲故事的平台。
已经出海乌兹别克斯坦的企业家翟翀介绍了该国的投资机遇。他提到,乌兹别克斯坦正处在经济结构重塑与开放并进的关键时期,政府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推行外资准入便利化、税制改革与产业扶持,为制造业、能源、建筑和数字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乌兹别克斯坦不再是封闭市场,而是一片充满活力的蓝海。最大的风险不是制度,而是不了解它。”翟翀说,在乌兹别克斯坦创业,最明显的感受是“政策可落地、政府愿倾听”。无论是土地批租、外汇结算还是企业合资,当地政府的执行力和开放度都显著提高。尤其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国企业可享受税收减免、长期租赁和自由汇兑等政策支持。
“中国企业要真正立足中亚,应从‘快进场’转向‘深经营’,在理解政策、尊重文化和建立信任中寻求长期价值。未来三到五年,是中亚投资的窗口期。关键在于谁能在复杂中保持定力,在变化中找到确定性。”翟翀说。
来源:中国贸易报
初审:赵文越
复审:何金辉
终审:刘奕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