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可以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纳尔逊的全名是霍雷肖·纳尔逊,他算得上帆船时代英国最著名的海军将领。1758年9月29日,这位海战奇才出生在英国的诺福克郡。9岁的时候,纳尔逊的母亲去世了,他和他的7个兄弟姐妹全靠父亲一个人养活。
军神的履历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纳尔逊12岁的时候就以军校学员的身份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到他舅舅任舰长的军舰上当了一名实习生。在舅舅的照顾之下,纳尔逊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航海知识,很快就显露出航海方面的天赋。1779年,21岁的纳尔逊成了皇家海军一名年轻的舰长,大好的前途在前面等待着他。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纳尔逊参加了英国海军对科西嘉岛(拿破仑的家乡)的炮击,在战斗中纳尔逊失去了他的右眼。
![]()
1797年,英国地中海舰队和西班牙舰队(此时西班牙是法国的盟友)在圣文森特打了一场遭遇战,当时双方军舰之比是15:27,英国人处在相对的劣势。就在战局僵持不下的时候,纳尔逊命令自己的座舰冲出队列,向西班牙人发起了“决死冲击”,他两次带领水兵冲上西班牙人的军舰进行肉搏,为打垮西班牙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战后,纳尔逊被提升为少将,受封勋爵。
1798年,纳尔逊率领一支分舰队突袭了停泊在埃及阿布基尔湾的法国舰队,整个法国舰队只有两艘军舰幸运逃脱,维尔纳夫就在其中的一艘军舰上,从此法国人就患上了纳尔逊恐惧症。1803年5月,纳尔逊出任了地中海舰队司令,他再次与维尔纳夫率领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相遇,历史在这个时刻真是充满了足够的戏剧性。
![]()
实力对比
当时英国和法、西联合舰队的主力舰都是巨大的战列舰。千万别误会,这可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排水量几万吨、火炮口径达到300毫米甚至400毫米的铁甲巨舰。那时的战列舰还是木体结构,但船壳上已经包上了铜皮,依靠船上的风帆获得动力。不过也别小看了这些家伙,它们通常有2层到4层的甲板,装有64门到120门不等的加农火炮,一次火力齐射就可以发射出半吨到一吨的弹药,是18世纪首屈一指的杀人武器。
从数字对比来看,联合舰队略占优势,维尔纳夫麾下共有战列舰33艘,火炮2 600多门,海军官兵2万多人;地中海舰队有战列舰27艘,火炮2 100多门,海军官兵1.6万人。可在兵员素质、炮击技术、指挥和士气几个方面却是英国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先说兵员素质,英国是有海洋传统的国家,水手都是闻着北海的雾气长大的,加入海军以后更是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而法国海军刚刚进行过大规模的清洗,失去了一批有经验的贵族军官。
![]()
炮击技术方面,法国和西班牙的军舰能在5分钟内准确地打出3发炮弹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而纳尔逊训练出来的水兵平均每两分钟就可以将3发炮弹准确地砸到敌人的头上,一艘军舰几乎相当于对方的两艘;指挥和士气方面,英国海军一向信奉进攻、进攻、再进攻的原则,还有不败名将纳尔逊坐镇,士气高涨,而联合舰队士气普遍低落,维尔纳夫甚至不能让每一个舰长都按照自己的战术思想作战。
如果维尔纳夫当时能够当家作主,他绝对不会选择和纳尔逊作正面的战斗,可拿破仑已经等不及了,他急需海军到达地中海,协助陆军作战。皇帝陛下几次给维尔纳夫下达命令,要求他率领海军从西班牙的加的斯港驶出。1805年10月9日,联合舰队开始离开加的斯。可由于恶劣的天气,直到10月19日中午,联合舰队的全部战舰才全部驶入了大海。两个小时之后,纳尔逊就从己方的侦察巡洋舰那里获得了敌军出港的信息,他立刻发出了全面追击的命令,帆船时代规模最大的海战就要来临了。
![]()
决战开始
10月21日凌晨,两支舰队开始互相地接近与试探。维尔纳夫知道一场激战在所难免,为了能让己方的军舰能在危急时撤回加的斯,他命令舰队进行了一次大转向。这个临时决定后来被事实证明是致命的错误,它不但让联合舰队原本不高的士气更加低落,更让舰队的阵形变得凌乱不堪。就在维尔纳夫整理队形的时候,纳尔逊率领的地中海舰队已经迅速分成了两个支队,一个支队以纳尔逊指挥的旗舰“胜利”号为首,另一个支队以科林伍指挥的“王权”号为首。
像铁钳一样“夹”向了联合舰队,上午11时45分,联合舰队的战列舰“热情”号向“王权”号射出了本次海战的第一发炮弹,特拉法尔加海战正式打响。很快,科林伍指挥的“王权”号、“贝利岛”号、“火星”号、“无畏”号和“亲王”号迅速切入了联合舰队的阵营中。英国水兵的炮击技术得到了充分展示,他们以6艘军舰缠斗联合舰队的15艘军舰,最终击沉一艘,重伤并俘虏了10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
就在科林伍纵队开始攻击的25分钟之后,纳尔逊支队也向联合舰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纳尔逊所在的“胜利”号和联合舰队的“敬畏”号展开了骑士般的单舰决斗,双方的士兵甚至还进行了残酷的接舷战。在后甲板上指挥作战的纳尔逊被“敬畏”号上射出子弹击中了胸部,子弹最终留在了他的脊椎骨上。可这个铁打的将军居然自己爬了起来,还笑着对部下说:“我想我的脊椎骨好像被击穿了,他们终于解决我了⋯⋯”
水兵们手忙脚乱地把自己的将军抬进船舱,开始了紧张的急救。直到下午4点30分,纳尔逊得知自己的舰队大获全胜,这才安心地死去。有人说在最后一场战斗胜利的前夕,被敌人射出的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死,是军人最光荣的死法,纳尔逊将军就享受到了这种莫大的光荣下午4点30分,特拉法尔加海战结束了,联合舰队损失了20艘战列舰,士兵阵亡4 300多人,被俘4 000余人,其中还包括总指挥维尔纳夫将军;
![]()
英国人没有损失一艘军舰,伤亡1 500余人,但让英国人悲痛万分的是他们永远地失去了海军军神纳尔逊将军。11月4日,英国海军报捷的船只回到了朴茨茅斯港,负责汇报战况的中尉军官一路换乘了19匹军马,在11月6日凌晨将胜利的消息传回了伦敦,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特拉法尔加海战打破了拿破仑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它确立了英国在此后100年中的海上霸权,给普鲁士、俄国、奥地利那些被拿破仑打得心惊胆战的君主们打了一支强心针。
“炮灰”从军
1769年6月20日,英国伦敦的阿瑟家迎来了一个名叫阿瑟·韦尔斯利的男婴,此时孩子的家人并不知道这个啼哭不止的小家伙会成为第一任的威灵顿公爵。就在同一年,一个名叫波拿巴·拿破仑的男孩也在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出生,同样也没人知道这个瘦弱的孩子将来会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两个日后的死敌居然在同一年出生,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韦尔斯利10岁的时候,被母亲送到了伊顿公学读书。
![]()
可孩子的成绩始终在全班最后几名徘徊,恨铁不成钢的母亲一气之下把他打发到法国的昂热军校去学习军事,还说他“只有当炮灰的命”。没想到这反而让韦尔斯利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在军校里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从军校毕业。1787年,韦尔斯利正式加入英国陆军。1803年,韦尔斯利在印度指挥7 000英军击败了印度王公的4万大军。这是威灵顿第一次独立指挥一场战役,他用一场辉煌的胜利证明了自己在军事上的天赋。
参考资料: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页480。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页482。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页484。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页48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