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世界的目光都黏在中国大型航母上时,谁都没注意到一艘只有常规航母1/10大的"小不点",已经悄悄在海上完成了首次实战测试!
西方卫星拍到它的第一眼都看走了眼,有人说像缩小版075两栖攻击舰,有人猜是民营企业的试验船。直到央视军事频道曝光它起降无人机的画面,外媒《战区》网站才惊呼:这是中国海军藏的"大杀器",专门改写未来海战的!
![]()
先搞清楚:这到底是艘什么船?
别被"迷你航母"的外号骗了,它可不是小玩具。对比甲板标记和舰体特征能确认,这是江苏大洋船厂2022年下水的专用试验舰,长100米、宽25米,也就比足球场稍大一点,舰岛还特意设在靠近船头的位置,腾出更多甲板装无人机。
之前有人猜是中国船舶集团那艘带三个上层建筑的神秘船,但仔细比对就会发现,俩船压根不是一回事。这艘"迷你舰"就是为无人机量身定做的,连甲板上的梯形区域都是专门设计的起降辅助区。
三大核心用途:不止是"无人机试验台"
很多人觉得它就是测无人机能不能在海上起飞,那可就把它看简单了。这船其实是个移动的"海战创新实验室",干的是三件改变游戏规则的事:
![]()
无人机"蜂群"的"摇篮"
海上风浪里起降无人机,比在陆地上难10倍。船在晃、风在变,稍有偏差就会坠海。这船就是让工程师反复试错的:无人机自动起降算法好不好用?甲板系留装置牢不牢固?和军舰的通信会不会断?这次测试的AR-500CJ无人直升机,就是来考这些基本功的。
更关键的是,它的开放式甲板能同时放好几架不同无人机,不管是直升机款还是固定翼款都能装。这就相当于一个"蜂群训练场",指挥官可以练怎么同时指挥几十架无人机,有的侦察、有的攻击、有的干扰,把敌人包围得水泄不通。
连舰员都是专门培养的。怎么在小空间里给无人机充电、挂弹药、快速检修,这些都是中国第一代"无人机舰员"的必修课。
![]()
主力舰队的"专业陪练"
现代打仗,光练自己不行,得有个厉害的"假想敌"。这船就是海军主力舰的"蓝军陪练",专门搞"模拟攻击"。
它能装一堆低成本无人机,模拟敌人的饱和式打击。就像几十架敌机同时冲过来,逼驱逐舰、护卫舰的防空系统开足马力应对。这样练出来的防空能力,比在训练场摆样子管用多了。
更狠的是它还会"组团搞事"。经常和电子战驳船、双体无人机母船一起行动。无人机负责当"攻击机",电子战驳船负责干扰雷达,活生生造出一个复杂的战场环境,让主力舰在实战化对抗里练真本事。
![]()
未来海战的"信息枢纽"
无人机真正的价值,不是带多少炸弹,而是当"空中侦察兵+信号站"。这船就是把这个价值用到极致的平台。
比如AR-500CJ装个电子干扰吊舱,就能飞到危险空域当"电子战哨兵",偷偷探测敌人的雷达和通信信号,还能干扰对方,而母船自己躲在安全地方指挥,根本不用冒险。
它还是个"数据处理中心"。无人机拍的视频、测的雷达信号,实时传回来后,母船用大天线和强算力分析完,再发给舰队或岸基指挥部。这样一来,整个舰队的"眼睛"和"耳朵"都被拉长了,看得更远、反应更快。
这其实是在对标美国的"分布式杀伤链"概念。不把所有功能都堆在大型航母上,而是分散到小平台上,就算有损失也不影响整体战斗力,生存能力大大提升。
![]()
小身材藏大棋局:这才是最关键的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小的船,能和正规航母比吗?其实它根本不是来"比大小"的,而是来"开新路"的。
中国无人机技术本来就是世界一流,现在专门造这么一艘船来练无人机海战,相当于把"技术优势"变成"战术优势"。而且它成本低、风险小,不管是测试新技术还是练新战术,都能大胆试错。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还不是孤例。它的建造厂江苏大洋船厂,还造了双体无人机母船等好几款专用平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无人机作战测试体系。再加上最近曝光的海军版隐身无人机"利剑",明显是在为更大的航母做准备。
所以说,这艘100米的"迷你航母"试航,比一艘新航母下水更有信号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海军已经开始布局"无人化海战",而这恰恰是未来海洋战场的核心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