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随便做点生意都能赚钱,现在累死累活才够糊口。”
开餐馆的刘老板这话,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声。从工资条到菜市场,从求职 APP 到理财账户,到处都藏着 “钱不好赚” 的信号。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赚钱的逻辑早变了。
工资 “涨不动”,副业成刚需
“主业月薪 5000 没涨过,不搞副业根本存不下钱。”95 后白领小吴的话很实在。
官方数据能佐证这种感受: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 5.4%,看似在涨,但扣除生活成本后,实际可支配的余钱没多多少。更关键的是,收入中位数增速(4.5%)低于平均数,意味着大多数普通人的收入跑输了平均水平。
企业日子不好过,员工自然难加薪。不少公司取消了年终奖,甚至缩减福利,“能保住工作就不错” 成了职场人的共识。这倒逼年轻人扎堆搞副业:60% 的人做自媒体赚广告费,网约车司机、数据标注员成了热门选择,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靠在线辅导贴补生活。
以前副业是 “锦上添花”,现在成了 “雪中送炭”。毕竟谁也不想看着工资原地踏步,物价却悄悄上涨。
![]()
生意 “缩水”,老板比员工更慌
“以前旺季一天卖三万,现在能卖一万就烧高香了。” 做服装批发的张姐叹了口气。
个体商户的困境很有代表性。消费端变得谨慎,大家买东西先看性价比,非必需品能省则省。前三季度居民衣着消费仅增长 1.6%,比交通通信、教育娱乐的增速低一大截,说白了就是 “能不买新衣服就不买”。
连热门行业都不好做。以前直播带货随便月入过万,现在新人主播拼到凌晨,佣金还不够交电费。宠物服务、手工制作这些看似红火的领域,也只有少数人能月赚五千以上,多数人只是勉强覆盖成本。
生意难做的本质,是大家手里的余钱少了,花钱更克制。老板们要么缩减规模,要么转行试水,可哪行都挤满了想赚钱的人。
理财 “不保本”,钱放哪都慌
“以前买理财稳赚,现在连银行理财都可能亏本金。” 退休的王大爷很焦虑。
投资市场的变化更直观。2025 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只增长 1.7%,是所有收入来源里最慢的。银行理财收益率跌破 3%,股票基金动辄亏 20%,连曾经稳妥的债券都偶尔 “踩雷”。
这也是大家疯抢黄金的原因。2025 年前三季度金条消费量暴涨 24.55%,年轻人买黄金 ETF,大爷大妈排队抢金条,本质是找不到更靠谱的赚钱渠道。与其在理财市场 “被割韭菜”,不如攥着硬通货踏实。
以前是 “钱生钱” 不难,现在是 “钱保值” 都难。这种落差,让每个人都觉得 “赚钱更难了”。
![]()
求职 “卷破天”,机会越来越少
“300 人抢一个行政岗,往届生根本没优势。” 刚毕业的小林投了 50 份简历没回音。
就业市场的寒意最直接。企业招聘需求缩减,岗位要求却越来越高:不仅要学历达标,还要有相关经验,甚至得会多项技能。以前应届生能轻松找到的岗位,现在要和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竞争。
就算找到工作,稳定性也大不如前。“灵活就业” 成了高频词,不少人没有固定工作,靠打零工、接散单过日子。数据标注、短期摄影这些零碎活儿,虽然门槛低,但收入不稳定,今天有单明天可能就歇业。
机会少、竞争大、不稳定,三重压力下,“能赚到钱” 变成了一种奢望。
消费 “抠细节”,省钱成共识
“以前买菜不问价,现在哪家便宜去哪家,塑料袋都要重复用。” 家庭主妇李姐的习惯变了。
消费习惯的改变藏着最真实的经济感受。前三季度居民食品烟酒消费只增长 2.5%,不是大家吃得更少了,而是更爱比价、囤临期品、自己做饭了。连 “月光族” 都开始记账,奶茶从每天一杯变成每周一次。
“非必要不消费” 成了新潮流。衣服买打折的,家电选性价比高的,旅游改成周边游,连孩子的兴趣班都要货比三家。大家不是不想享受,而是知道赚钱不易,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
不是努力不够,是时代变了
钱不好赚,不是因为我们不够拼,而是经济环境、市场逻辑都在调整。
工资涨不动是企业盈利承压,生意缩水是消费需求变理性,理财亏损是市场风险加剧,求职内卷是岗位供给减少。这些信号交织在一起,让 “赚钱难” 成了普遍感受。
但不必过度焦虑。就像年轻人靠副业补收入,普通人用理财避险,大家都在想办法适应变化。毕竟赚钱的本质,从来都是顺势而为 —— 看清趋势,调整节奏,哪怕慢一点,也能稳步向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