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忞
今年的11月17日是第十八个世界早产儿日,主题为“呵护早产宝宝托举健康未来”。今年5月,第七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将“世界早产儿日”纳入官方全球健康纪念日,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早产问题的高度重视与共同承诺。
早产,一个被忽视的全球健康挑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2020年全球约有1340万婴儿是早产儿,也就是说,每1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在未满37周妊娠时出生。早产并发症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仅2019年就导致全球约90万例死亡。更令人痛心的是,其中3/4的死亡是可以通过现有效益显著的干预措施避免的。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早产问题同样不容小觑。根据既往统计和模型估算,我国早产率约在7%左右,每年早产儿数量超过百万。随着“三孩”政策落地和高龄产妇增多,早产防治任务越发艰巨。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基层和偏远地区在早产儿救治、随访康复等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
袋鼠式护理:以肌肤之亲,传递生命力量
在众多早产儿干预措施中,“袋鼠式护理”被认为是一项简单、高效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实践。该护理法最早于1978年在哥伦比亚由儿科医生埃德加·雷伊-萨纳布里亚提出,初衷是应对保育箱不足的情况,却意外发现通过母亲与婴儿长时间皮肤接触,能显著提升早产儿存活率和健康状况。
研究表明,“袋鼠式护理”能够从多个方面促进早产儿健康发展。
生理稳定性:能有效稳定早产儿的心率、呼吸和体温,减少呼吸暂停和低体温发生,甚至对插管婴儿也显示出良好的保温效果;
疼痛缓解:在足跟采血、注射等疼痛操作中,“袋鼠式护理”能显著减轻婴儿疼痛反应,哭闹时间减少、心率波动降低,效果不亚于某些药物镇痛;
感染预防与免疫力提升:通过促进母乳喂养、减少医院内感染暴露,“袋鼠式护理”显著降低了严重感染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
神经与行为发展:长期实施“袋鼠式护理”的早产儿表现出更好的睡眠结构、更稳定的情绪状态,以及在儿童期更高的智商和更好的执行功能;
母乳喂养促进:肌肤接触刺激母亲泌乳反射,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和持续时间。
父母应共同参与,同样适用于足月儿
“袋鼠式护理”不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同样可以参与其中。研究显示,父亲进行“袋鼠式护理”也能带来类似的生理稳定效果,同时增强父亲的责任感、自信与亲子依恋。这种护理方式不仅帮助婴儿“活下来”,更帮助他们“活得好”,在情感与认知发展上追赶上足月儿。
“袋鼠式护理”不仅对早产儿有益,对足月新生儿同样具有积极作用。这有助于稳定婴儿生命体征、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增强亲子情感连接。父亲参与也同样有效,推荐所有新生儿家庭在早期给予这种关爱。
通常建议在出生后最初几周至数月内持续进行袋鼠式护理,尤其在前6个月效果显著。随着孩子成长,活动能力增强,肌肤接触的形式可自然过渡为拥抱、抚触等,但亲子亲密接触的价值始终存在。
具体操作与实施建议
进行“袋鼠式护理”前,父母应洗澡清洁身体,避免使用浓郁香水或化妆品,以减少对婴儿呼吸道的刺激。可涂抹无香、无刺激的身体乳,但需确保皮肤完全吸收,避免直接接触婴儿口腔或眼部。同时应注意环境温度适宜,24℃~26℃为宜,并始终注意保持宝宝呼吸通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口鼻被遮挡。
“袋鼠式护理”注意持续皮肤接触:将婴儿直立俯卧于母亲或父亲胸前,肌肤相贴,每天尽可能保持较长时间,建议每天不少于1小时,可多次进行;
纯母乳喂养:尽可能提供母乳,增强婴儿免疫力与营养;
早期出院与随访:在医疗允许的情况下提前返家,持续接受专业指导与随访。
实施时应注意婴儿的生命体征监测,确保呼吸通畅、体温稳定,尤其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需配合使用帽子和毯子辅助保温。
(作者系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