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读者私信
最近我一直在想,「有病不治」与「没病硬治」,哪种更有可能被科普帮到?
目前得到的答案是:比起「有病不治」的人群,「没病硬治」的人群更有机会通过科普来获得帮助。
因为前者面临的问题并不只是知识或信息缺乏的问题,而是自己构建起了一套对于整体医疗系统的不信任,坚信「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再加上对于疾病背后隐喻和羞耻的不断强化,最终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演化成了——只要不去医院,我就没有病。
这是个硬骨头,仅靠科普恐怕杯水车薪。
但后者的「没病硬治」很显然是获得的信息存在偏差,这类人群对健康很在意,对于「异常」保持零容忍,对于健康有近乎「完美」的追求,同时受到网络上很多言论的影响,认可「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并且对于疾病预防有更加积极的意愿。
只不过,在妇产科领域,这种情况背后除了信息偏差,还隐藏了更深的「羞耻」。
如果我们列举既往很多「没病硬治」的案例,就会发现,那些容易让人跟性产生联想的情况,哪怕是正常的生理性改变,也会有很多人想要尽早消灭,比如宫颈糜烂,假性湿疣,盆腔积液,白带增多,私密部位不对称,外阴颜色加深,高危性HPV感染,支原体阳性……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她们想要消除的并不是病,而是想要消除那些被误解的可能,想要避免那些有可能被别人认为自己不检点,很糜烂,很脏等一系列性别羞辱的言论。
说实话,这也是个硬骨头,难点不是纠正或者调整具体个人对这些信息的认知,而是要把整体语言环境,以及好几代人的观念纠正过来。
只要当大多数人不再会把这些生理性改变与性别羞辱挂钩,不再把性作为一件用来评价或羞耻彼此的事情,而是普遍认为这是一件有关个人,家庭,社会的共同福祉的事情,或许才有可能真正带来改变。
嗯,这也是个硬骨头,讲到这里,我又犹豫了,到底哪个更难啊……
我是六层楼,我爱这个世界。
独家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