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徒巅峰对弈——《终极对弈》
![]()
![]()
今天聊聊韩国电影《终极对弈》。
片名승부 / The Match (2025),别名胜负 / 竞赛 / 升武。
![]()
![]()
《终极对弈》讲的是“石佛”李昌镐与师父曹薰铉的故事。对于熟悉围棋的人来说,应该还记得当年李昌镐、李世石统治时期的恐怖场景,那些年他们的名字几乎等同于“不败”,对手在棋盘前要面对的不仅是棋子,更是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电影从上世纪80年代韩国开始,开篇是曹薰铉战胜棋圣聂卫平,从新加坡载誉归来,成为民族英雄。
那时候的他风光无两,站在围棋界顶端。然后,他遇见了还是孩子的李昌镐。李昌镐对围棋的痴迷和天赋让曹薰铉动了收徒的心思。电影从此开始,拍摄这对师徒走过十年,从最初的教与学,到后来棋盘上的针锋相对。
![]()
这是一部迟来了两年的电影,原本会在2023年登陆Netflix,但因主演刘亚仁的吸毒风波被搁置,直到BY4M工作室接手,才让影片在2025年3月上映。
![]()
围棋很难拍,两位棋手在19×19的格子间厮杀,棋盘没有硝烟,但藏着比战场更复杂的算计。没有激烈的肢体碰撞,没有嘶吼的情绪爆发,胜负往往藏在落子的指尖和沉默的眼神里。
更别说李昌镐,他那“石佛”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比赛时面无表情,平时也没什么表情,甚至不会系鞋带,情绪从不在脸上流露,要把这样一个人搬上银幕,难度可想而知。
刘亚仁没刻意去模仿“石佛”的木讷,而是抓住了他的内稳,他不能大笑、不能大哭,甚至不能有明显的表情。但他用身体的静止、眼神的专注和指尖的细微动作,成功地让我们“感受”到李昌镐那个沉默却汹涌的内心世界。
![]()
韩国人拍自己人,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曹薰铉,将他塑造成一位威严感性的导师。
而现实中的曹薰铉是有名的棋品差,例如对局中脱袜抠脚、向对手吐烟等。
![]()
![]()
导演金炯柱很清楚观众九成九不懂围棋,于是想办法用镜头表现围棋的魅力。他没把重点放在解释规则上,而是用角度和节奏让不懂棋的人也能感受到棋局里的紧张。
那些棋谱上的定式、复杂的计算被转化成了看得见的情绪,曹薰铉皱起的眉头,李昌镐抿紧的嘴唇,旁边观棋人倒吸的一口气,这些细节比讲解“劫争”“大龙”更能让普通人看懂棋局。
不过这种处理方式也还是会有人“看不懂”,就像有人说“看着他们落子知道很厉害,可不知道厉害在哪”,这种距离感削弱了电影的感染力。
![]()
影片有明显的叙事失衡。尽管片名《终极对弈》暗示这是一场双雄对决,但故事的重心明显偏向曹薰铉,或许是因为刘亚仁的缘故减少了李昌镐的戏份。因为电影重新上映后的预告片与海报,刘亚仁的身影几乎被完全抹去,宣传焦点全部集中在李秉宪一人身上。
我们看到曹薰铉如何发现天才,如何倾囊相授,如何在徒弟崛起时陷入自我怀疑。他的内心挣扎被反复刻画,情感线索清晰完整。李昌镐始终像个模糊的影子。他为何下棋?他对师父的感情究竟是敬畏、感激还是怨恨?他的沉默背后是怎样的精神世界?影片几乎没有深入挖掘。
我们只知道他很强,很冷静,很尊重师父,仅此而已。这种“主角感”的缺失,使得这场“对弈”更像是李秉宪的独角戏,而非真正的双人舞。
![]()
![]()
这并不是一部典型的体育励志片,不像《女王棋局》那样明快的节奏和强烈的戏剧性,但它有自己的内敛和深沉。
没有热血的训练蒙太奇,没有看台上欢呼的人群,也没有绝地反击的戏剧性逆转,这更像是一部关于告别的电影,告别辉煌,告别依赖,甚至告别自己曾坚信不疑的价值观。
惊心动魄的棋盘之外是影片的发力点,除了胜负,人心是更能出彩的地方。
曹薰铉收李昌镐为徒起初是惜才,可教着教着,感情就变复杂了。他把李昌镐当成儿子养,教他下棋,也教他做人,可看着徒弟一点点超越自己,既希望他赢,又害怕自己输,心里的滋味没人能说清。
![]()
师徒鏖战围棋巅峰,
场外因素叙事走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