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棋和象棋是中国古老智慧的双生花,但如今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一个在国际化的浪潮中蓬勃发展,一个在封闭的圈子里日渐凋零。这不仅是两种棋类游戏的兴衰故事,更是一面映照出开放与封闭、垄断与竞争之道的镜子。
象棋曾是拥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游戏,从城市公园到乡村树荫,随处可见楚河汉界两旁的激战。据统计,中国有超过两亿人会下象棋,这个数字是围棋难以比拟的。
但是现在曾经遍布街头的象棋摊逐渐消失,象棋培训班门可罗雀,专业棋手甚至要争夺几千元的业余赛事奖金。
曾经“高冷“小众的围棋,现在的培训市场却如雨后春笋,每年吸引了300多万儿童学习,围棋人口已达6000万。
围棋的崛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日围棋擂台赛。聂卫平的胜利不仅点燃了国内的围棋热,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竞争平台。从中日对抗到中韩争霸,再到如今的多国参与,围棋成功走出了国门。
国际化带来的不仅是竞争,更是活力。各国棋风的交融碰撞——日本棋手的优雅大局、韩国棋手的强悍锐利、中国棋手的全面均衡——使围棋技艺不断突破创新。
更重要的是,国际化带来了全球市场,创造了商业价值。应氏杯、富士通杯、LG杯、三星杯、春兰杯、梦百合杯等国际大赛不仅奖金丰厚,更吸引了全球目光。
相比之下,象棋始终未能突破华人圈子的界限。尽管象棋工作者付出了诸多努力,但文化差异、推广力度有限等因素,使象棋的国际影响力始终难以与围棋媲美。没有国际竞争的市场,如同没有鲶鱼的鱼缸,缺乏活力是必然结果。
象棋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关起门来自己玩”的垄断状态。当一个领域缺乏外部竞争时,内部就容易滋生团团伙伙、互相倾轧的现象。“录音门”等事件正是这种封闭文化的产物。
垄断导致停滞,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国乒乓球协会推行的“养狼计划”体现了打破垄断的智慧。他们主动帮助外国选手提高水平,因为深知只有强大的对手,才能成就更强大的自己。
围棋界也有类似觉悟。当年日本围棋鼎盛时期,藤泽秀行等大师无私辅导中韩棋手;韩国棋手车敏洙自费资助中国年轻棋手参赛。这些看似利他的行为,实则蕴含着深远智慧:没有人能在孤独中保持卓越。
2020年第25届三星杯八强战,当中国棋手连笑有望击败韩国独苗申真谞而意外超时负时,中国棋迷反而为连笑的失利“长舒一口气”。这种看似矛盾的反应,实则体现了棋迷们对中国棋手垄断世界大赛的警惕和担忧。
申真谞的崛起非但没有引起中国棋迷的排斥,反而赢得了尊重与喜爱。因为他的强大,维系了中韩争霸的格局,避免了围棋走向一国垄断的死胡同。
围棋与象棋的对比,超越棋类本身,揭示了各个领域发展的普遍规律。
历史上,中国长期农耕文化形成的“一亩三分地”思维,容易滋生封闭自守的心态。但当今世界,全球化是不可逆的潮流。只有主动开放,拥抱竞争,才能保持活力。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崛起,正是在与谷歌、亚马逊等巨头的竞争中实现的。而一旦缺乏外部竞争,内部创新动力就会减弱。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要不断扩大开放,即使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竞争优势。
围棋与象棋的故事,不仅是一场游戏的兴衰史,更是一面映照中国社会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镜子。它们的命运轨迹提醒我们:无论是千年棋道,还是国家之道,开放包容才是永恒的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