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从 2008 年开始的,这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正确 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目前,中牟县已经有 7 个省级项目,5 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7 个市级项目,44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14 个县级项目,223 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了解这些非遗项目,分享这些非遗项目给人们带来的福利,本刊计划分期给您介绍中牟县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张氏皮肤病疗法》。
————编者按
![]()
![]()
张双山从“小众”到“大众”的追寻
面对每一位疥疮病人,张双山医生始终坚持“治疗”与“科普”并行。他常用最通俗的语言,去驱散患者对病痛的恐惧与尴尬。他常说:“疥疮就像一群看不见的‘小虱子’,繁殖快,所以容易传染,这很正常,不是谁的错。” 紧接着,他会给出明确又可行的解决方案:“只要我们注意个人卫生,暂时减少亲密接触,再把贴身衣物、床单被罩用开水烫洗消毒,这件小事很快就能过去。”
我们很清楚,张杨贵皮肤科只是一家小诊所。若只服务到店的患者,科普的力量终究有限。那么,该如何赢得大众的了解和信任呢?他们的答案是:越是“小众”,越要追寻“大众”的共识。
为了实现这个“小众”到“大众”的追寻,张双山他们坚持做了三件事。
第一,让治疗回归纯粹。 我们或许还不完美,但我们严格遵循行业规范,坚持“治病为主,绝不过度”,用五代传承的经验方,为患者寻找更简单、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第二,让科普走出诊所。他们不仅靠患者的口口相传,更是主动走向社会媒体,走进电台电视台,向全社会进行公益科普。希望大家因为他们的知识宣传而提前预防,而非因为无知而无奈求医。
第三,用专业解答困惑。他们随时准备用所掌握的皮肤科知识,解答患者的任何咨询,希望能带动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自己的皮肤健康。
![]()
张双山相信,只有当我们的努力与国家倡导的健康方向、与人民真切的需要同频共振时,这家“小圈子”里的诊所,才能真正走进大家的心里。
张双山医生就凭借一部百年传承的《张氏皮肤病疗法》,让一家县城的皮肤科诊所,拥有了全国乃至国际的吸引力。多年来,来自北京、上海、新疆、台湾甚至美国加州的百万余人次患者慕名而来,在这里告别了银屑病、白癜风等皮肤顽疾的困扰。独特的疗效与口口相传的医德,使他屡获《河南日报》、《郑州晚报》及河南电视台等媒体的聚焦报道,不仅成为中牟当地的骄傲,更成为一张誉满四方的“健康名片”。张双山用实践证明:好的医术与医德,本身就是最强的吸引力。
![]()
![]()
《张氏皮肤病疗法》自2008年被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张双山医生深感责任重大。他积极推动非遗技艺回馈社会活动,多年来坚持在元宵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阳节等传统佳节,奔赴中牟县、郑州市的各大广场与敬老院开展义诊活动,现场免费为百姓解决皮肤问题。
常言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份投入,就有一分收获,张双山他们的良言善举,不仅使患者得到了实惠,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正是这份“心里始终装着百姓”的医者仁心,为他赢得了人民的深厚信任和一系列崇高的社会荣誉。他不仅连续当选为中牟县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还被选为郑州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此外,他还荣获中牟县第四届“优秀医师”、第二届“中牟工匠”等称号,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郑庵镇第五届党代表。这些光环,正是社会对他职业道德与卓越贡献的深切认可。
![]()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确立市场经济,这并非静态的制度,而是动态的人类文明演化成果。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成功之路,是一个赋予发展磅礴生命力的伟大创造。其生命力的核心源泉,在于一种深刻的“创造性破坏”机制。从历史的长周期观察,这一机制是推动进步的根本动力:它无情地“破坏”过时的技术、淘汰陈旧的产品、瓦解低效的产业结构;同时,它又持续地“创造”出颠覆性的技术、催生新的产品、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结构。这种“破”与“立”的辩证运动,是经济持续演进、社会不断前进的内在引擎。
未来击垮你的,或许并非同行竞争,而是时代洪流中无情的“创造性破坏”。新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危机感已成为我们最清醒的生存意识。回望不过数年,多少昔日畅销的产品、惯用的器具,如今已悄然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化解危机的唯一出路,唯有创新求进。
![]()
作为百年《张氏皮肤病疗法》的接棒人,张双山深知:绝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他恪守“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的古训,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而实现这一切的根本路径,唯有学习——唯有不断汲取新知,方能让百年传承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在张双山看来,没有持续的学习,就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新。上世纪90年代初,当国家为培养80年代的“中专精英”而开放大学函授教育时,一股求学深造的浪潮悄然兴起。此时的张双山已不在体制内,一纸文凭并不能为他带来职务的晋升。驱动他的,是那份不甘人后的上进心,以及一份超越功利、对医学知识的纯粹尊重。他毅然报考了河南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函授班,在工作之余挑灯夜读。最终,那张大专毕业证,不仅是对他学业的证明,更是他主动拥抱新时代、为百年传承注入现代科学精神的有力见证。
![]()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在顶尖医疗机构,新技术、新疗法层出不穷。这意味着一套疗法体系,无论拥有多么辉煌的过去,都必须直面“与时俱进”的生存考验。《张氏皮肤病疗法》传承逾百年,其价值毋庸置疑。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皮肤病种类高达300多种,任何一位医者,包括传人张双山,其精力与经验都有边界。
他的“精通”领域,必然聚焦于常见与部分疑难病症,而无法包治百病。在就医时,患者是结果导向的。他们不关心你的师承与理论,只关心“我的病能不能好”。这种朴素的诉求,形成了一种最直接也最残酷的评判标准:治愈,便是妙手回春的良医;无效,便是名不副实的庸医。没有中间地带。因此,对于张双山这样的传承者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否定过去,而在于如何让百年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这要求他必须在坚守核心技艺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新知,将现代医学的精准诊断与传统疗法的整体调理相结合,明确治疗的边界,方能不负“良医”之名。
![]()
人会对学习上瘾,更会对因学习而赢得的尊重上瘾。那是一种双重确认:既确认了世界的辽阔,也确认了自我的成长。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慷慨的继承。我们借此接过前人毕生探索的成果,将他们智慧的疆域,直接作为我们眺望的起点。这不仅是少走弯路,这更是一场与时间共谋的超越。而读书,则是一张传承千年的心灵药方。字句如药,潜移默化地调理着我们精神的“气血”。当我们用心品读,便是在进行一场自我疗愈——心智得以清明,灵魂得以强健,最终蜕变成一个连自己都为之欣喜的模样。
尊重,是为他人的付出由衷鼓掌。张杨贵皮肤科的前四代传承人,皆是扎根乡间的民间医生。在那样一个朴素的年代,他们凭借高尚的医德与独特的疗效,被乡亲们亲切而敬重地称为“先生”。历代《张氏皮肤病疗法》的传承人,正是以这样的风骨,赢得了百姓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爱戴。成长于这个中医世家的张双山,自幼便从父辈的一言一行中,真切地感受到:行医济世所赢得的尊重,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幸福,更是一种无价的成就感。
![]()
这份源自血脉的体悟,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接的,远不止是一份家族技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是祖辈们留下的勤劳精神和仁心传统。与此同时,张双山也清醒地看到,时代浪潮奔涌:改革开放带来了政策的革新、体制的转变与经营模式的演变。然而,他内心始终笃定: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一位肩负非遗传承使命的医者,外在环境可以变,但内在的根基绝不能动摇——那便是对待患者的仁爱之心,与坚守医道的赤诚之魂。
(整理人:胡云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