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是我高中时期就尊敬崇拜的人物,1966年虽然不让我们参加高考了,但我预填的第一志愿是梁思成做系主任的那个学校那个专业。等到1977年恢复高考,在让考生仅仅可以填报的总共才三个志愿中,我义无反顾地还是如十一年半以前,还是这所学校这个专业,为的是了却心愿。其实我那时心里明白,时过境迁,多半我是考不上的,因为我已经30岁了,哪所顶尖大学会招收一批30岁以上的学生?尽管他们的入学成绩会远远高于文革中上学的年轻者,但是毕竟没有年龄优势了。果然 ,尽管我的成绩很高(那年高考不公开成绩,事后得知),最终还是进了师范专业。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二位先生的崇拜,特别是林徽因先生这位伟大的女性。
林氏家族为福州望族,世居三坊七巷。2010年我去三坊七巷,参观淹没在高楼大厦阴影下的林觉民故居。旁边还挂着冰心旧居的牌子(我对后者兴趣不大)。林觉民是民主革命先驱、著名的《与妻书》动人心扉,他就是林徽因的堂叔。
![]()
今年春天,我去了大同,花了小半天时间认真参观了大同的梁思成纪念馆。一个女子,立志从事包括当时美国都不认可的建筑师行业,这是我佩服这位才女的根本原因。202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了将于2024年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的消息,以弥补时代局限所造成的遗憾。
![]()
![]()
大同梁思成纪念馆
![]()
1927年,林徽因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
林徽因的名字在一般女性中比较特别,我关注过她这个名字的寓意。
林徽因,本来叫林徽音。
林徽音这个名字是由祖父林孝恂取自《诗经·大雅》中的“大姒嗣徽音”(读音为:dà sì sì huī yīn)。有关这一段文字是: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我读不懂《诗经》,参考资料介绍说:
徽音:意为美誉、美德之音,特指妇人的美誉。在这里,“徽”是美好,“音”是声誉,“徽音”就是美好的声誉、品德。
![]()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大姒嗣徽音”这句话后面接着“则百斯男”,意为“必能多生儿子”。作为前清翰林,林孝恂遵循男《楚辞》,女《诗经》的命名传统,希望孙女成为贤妻良母,同时事业有成。
但是,她的名字怎么又成了“徽因”呢?
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个极其相近的名字:林徽音和林微音(注意 ,前者是徽 ,后者是微)。前者是民国才女,后者是一位男性,海派作家。二人都是真名实姓,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且“徽”和“微”的字形又极其相似,在铅字排版的年代,排字工人也常弄错。更加巧合的是,二人的风格也比较接近。林徽音(女)写诗,写散文,写小说,懂外语,具有女性书写的感性特点,巧了,林微音(男)也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做过翻译,写作内容以男女情爱居多。所以不仅当时的读者容易弄错,就连后世的编辑、学者也屡屡把二人弄混,把作品互相“张冠李戴”了。
二人的名字太容易搞混,1931年,徐志摩还曾经为林徽因发布了一则辟谣声明,“附带声明一件事: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声色’与以前的‘绿’》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他们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错认,排印亦常有错误,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为声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诗刊·叙言》)
林徽因本人并没有留下文字,说明自己改名的深层原因。林徽因的改名,有几个事实是可以确认的。一、林徽因没有在报纸上公开声明过改名(许多资料说曾有公开声明,明显是搞混了徐志摩的那篇声明)。二、林徽因的改名是渐进式的,从1934年开始一点点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全替代成“林徽因”。三、改名更多地局限在公开发表的作品上,私生活的一些方面(如个人的名片)上仍用“徽音”,朋友写信称“徽音”,她也不会纠正,说明两个名字是共用的。
{资料
林微音
林微音(1899年-1982年),江苏苏州人,笔名陈代,中国20世纪30年代海派作家、诗人。抗战期间曾接受汪伪政权津贴创办《南风》杂志,后染鸦片烟瘾,1949年后逐渐淡出文坛。}
说完了林徽因,再说她的儿子梁从诫,“从诫”为何意?我是最近刚清楚,一个比较可信的资料来源。
原来是要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家李诫为师。看来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子承父业”呀。
中国的词汇中原本没有“建筑”一词,是从日本引进的。建筑在中国属于“匠” ,儒家是瞧不上眼的。故而以没有建筑史,只有“营造”。梁林在美国学习建筑,梁启超给他们寄去了一本唯一的中国建筑专业书籍,就是李诫的书《营造法式》
![]()
1950年夏,清华招生放榜,梁从诫差两分落榜清华建筑专业。家人回忆,林徽因调卷复核,页边一行小字映眼:“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她怔住,屋里静得能听见铅笔滚落。
![]()
夜谈之后,没有训斥。父母知其所好,放手。梁从诫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如入海。毕业后赴滇任教,复归北京从事编辑与研究。七十年代末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
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中国建筑史上的璀璨星辰,以他们的卓越才华和深远智慧,引领了中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他们的儿子梁从诫却并未秉承衣钵,对建筑领域并无浓厚兴趣,反而对历史情有独钟。尽管林徽因对此感到些许遗憾,但她选择以无条件的爱和理解来支持儿子的选择,这份包容与尊重无疑令人肃然起敬。
{资料:
1、梁从诫(1932年—2010年10月28日),男,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北京市。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创办人、会长。
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师从陈翰笙先生攻读世界史研究生,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1993年开始关注民间环境保护活动。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2、李诫,字明仲,郑州管城人(今河南郑州管城区),北宋著名建筑学家。主持修建了开封府廨、太庙及钦慈太后佛寺等大规模建筑。
元符三年,李诫撰成《营造法式》,该书是建筑史上划时代著作。李诫还曾主持修建一系列著名建筑,如1099年修建五侯府、1102年修建辟雍宫,后又修龙德宫、棣华室、朱雀门、九成殿、开封府衙、明堂等等。大观四年在虢州知府任上病逝。
![]()
郑州市图书馆的李诫像
李诫是个被埋没的科学家,《宋史》没有为他立传,明清两代《郑州志》、《郑县志》亦无他的传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