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就是IB带给我的最大成长。”
有时候,成长并不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次次认真地思考、记录、修改,再修改。
在树德国际部,有一群正在经历IB学习旅程的学生,他们没有选择在喧嚣里抱怨“太难”,而是安静地拿起笔,把属于这段青春的答案写成了一本书——《IBer Times》。
![]()
在众多参与者中,高三学生朱奕妃的名字被同学们频频提起。她是团队的主创之一,见证了这本厚达两百多页的指南从无到有的全过程。采访她时,她轻轻笑着说:“这本书的开始,其实很简单。我们只是想让后来的人少走一点弯路。”
![]()
写书的起点,是“想要帮一帮别人”
彼时,朱奕妃和几位同学正在为IB的课业做准备。EE论文、CAS项目、竞赛活动、大学申请……繁重的任务在同一时间逼近。面对着多线并行的挑战,他们常常想:要是当初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就好了。
这个念头后来变成了行动。“既然没有人写,那就我们来写。”
他们列大纲、分任务,设计采访提纲,联系学长学姐。可越是深入,越发现这项工程的庞大:不同学科的信息要更新,访谈资料要补充,排版时甚至要逐页手动调整格式。
![]()
“最大的困难是时间。”她说,“那时我们都在高二下,课程任务已经很重,要在学习之外完成一本书,几乎需要把所有零碎时间都用上。”
于是,他们学着在月末总结项目进度,反思自己的时间分配,讨论哪里可以改进——就像IB课程里要求的那样,不断调整、不断修正。
“其实没有什么捷径。”朱奕妃回忆,“我们能做的只是保持清醒,努力在变化中找到节奏。”
也正是在那段日子里,她真正理解了IB教育的意义:并不是要你永远完美,而是要你学会在纷乱之中,依然有条不紊地去前行。
![]()
一页一页写下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温度
当《IBer Times》终于成形,那一叠厚厚的纸,不只是课程指南,更像他们对学弟学妹们的一份嘱托与期许。
书中分为三大板块:IB课内、IB课外、IB申请。它既是一本工具书,也是一封信,写给那些正在IB旅程中的学弟学妹。
![]()
从20多位学长学姐分享的课程体验,到CAS项目的社会实践,从竞赛经验到大学申请的时间线,每一个细节都来自最真实的学习现场。
“有一位刚刚结束申请季的学姐,写了整整十页文档讲自己的经历。”朱奕妃说,“她甚至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希望以后能帮到学弟学妹。”
这样的故事不止一个。有人在深夜的邮件里附上了修改好的经验稿;有人在访谈结束后又追加了补充建议。
那些原本素未谋面的校友,在文字的传递里,成了一种安静的陪伴。
![]()
最让朱奕妃感动的,是书扉页上的那封信。那位学姐在信中写道:“也许以后的生活也不会稳定的幸福或积极,但请记得,无论外界怎样,我们都可以暂停下来,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告诉自己——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真的很感动。”朱奕妃说,“我们太容易忽略这一点,总觉得还不够好,却忘了,其实我们已经很努力。”
那一刻,她明白,《IBer Times》想传递的不只是申请信息,而是一种心态——让每一个在焦虑中前行的同学,都能多相信自己一点点。
![]()
学习的尽头,是对自我的理解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IB学习,朱奕妃选择了“多元”。
“IB让‘知识’变成了‘探索’。每一科都不只局限于课本,它要求我们去思考、去写、去应用。”
写EE论文时,她第一次尝试独立选题、查阅文献,在不断推翻和修改中,发现自己其实热爱文学分析;做科学实验时,她又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实验操作的重复。
“这些过程虽然辛苦,但让我更清楚自己到底热爱什么。”她说。
在多线程的学习节奏中,学生必须不断调整节奏、厘清优先级,也在不知不觉间练就了面对复杂世界的能力。
“IB最特别的地方,不在课程的难度,而在于它让你去思考:我为什么要学,我想学什么。”
当她谈到这些时,语气里有一种难得的从容。那种从容,不是轻松,而是经历过不确定后的笃定。
《IBer Times》的出版,是学生们的作品,也是一群少年的自我宣言。
他们用笔记录迷茫、焦虑、思考与答案,也让我们看见,教育从来不是师长引领孩子单向前行,而是一次次的双向成长。
采访的最后,朱奕妃写下了她最想送给所有IBer的一句话:
“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你的天赋,你的反思,你的热忱都弥足珍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