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中国铝业(601600.SH)涨停,股价创15年新高。
伦敦金属交易所数据显示,2025年10月,铝现金价月均为2786美元/吨,同比上升约7.2%;11月迄今,进一步升至2859美元/吨,创年内新高。
国内方面,沪铝主力价格11月上旬在21600元/吨上下浮动,虽然未及2021年与2022年24000元/吨的阶段峰值,但较2024年同期上涨约11%,并处于近十年来的高位区间。
铝的“存在感”不高,却几乎嵌入现代经济的每一条关键链路:它是电网导体与母线的基础材料,是光伏边框与支架的标配,也是汽车轻量化与饮料包装的核心载体。铝价的上行将沿着新能源、电网、汽车、包装与基建多端传导,影响广泛。
此轮铝价何以上涨?
产能增长触及“天花板”
从全球视角看,电解铝产量的地域分布高度集中。
美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的《2025年矿产品摘要》测算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电解铝产量估约7200万吨,其中,中国约产4300万吨,占比近六成。印度约产420万吨,占比近6%,俄罗斯约占5%,加拿大约占5%,阿联酋约占4%,巴林与澳大利亚各约2%,挪威、巴西、马来西亚与冰岛等单体国家的占比多在1%-2%区间,其余国家合计不到一成。
“相较于铜矿等其他金属,铝矿资源并不短缺,难的是冶炼环节的产能限制。”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客座教授景川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18年,为服务于“双碳”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电解铝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施产能置换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把中国电解铝总产能上限锁定在约4500万吨/年,设定的产能“天花板”。
此后,陆续出台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清理整顿电解铝行业违法违规项目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进一步细化要求“新增产能必须以等量或减量置换旧产能”。
当前,中国作为全球原铝最大生产国,产能空间已接近极限。
上海有色网数据统计,10月,国内电解铝产量同比增长1.13%,环比增加3.52%。截至10月底,国内电解铝建成产能约为4584万吨,电解铝运行产能约4406万吨。
“产能天花板与产能置换形成了‘供给刚性、弹性受限’的格局,使得国内电解铝在需求增长的背景下难以通过新增产能来平抑价格,进而在中长期形成价格支撑。”上海钢联铝事业部电解铝分析师王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景川指出,当前中国电解铝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在97%-98%,局部地区或个别月份已突破100%,“行业整体处于‘打满产能’状态,未来几乎没有新增空间”。
其他国家电解铝扩产动力同样受到制约。
“海外电解铝产能扩张受能源成本、基础设施、政策等瓶颈制约。”格林大华期货副总经理王骏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比如在能源成本方面,海外能源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叠加供应不稳定。
以美国为例,美国铝业协会5月发布的白皮书指出,电解铝项目需依赖不低于20年、电价低于40美元/MWh(兆瓦时)的长期电力合同。然而,数据中心等新兴用电负荷的竞争不断推高边际电价,其支付意愿可达100美元/MWh以上。2023年,印第安纳、密苏里等州的工业电价已处于66-82美元/MWh区间,超过行业可行阈值。
“电解铝是用电大户,每生产一吨电解铝大约需消耗14000度电。”景川补充道,“电力也是核心成本项,对于使用自备电厂的企业,电力成本占比一般为30%-35%;而依赖电网购电的企业,该比例可能高达40%-50%。”
针对AI(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电力的争夺,景川表示,“AI目前用电峰值并未达到,对铝的冶炼影响小。”
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绿色算力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显示,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用电量达到166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达到1.68%。
在生产设施方面,王骏认为,欧美市场面临电网系统老化和绿色转型压力,而新兴市场电力配套严重滞后,印尼、印度等国家电网覆盖不足,且运输物流条件差,“印尼港口、铁路网络不完善,氧化铝进口与铝锭出口物流成本较中国高15%-20%”。
日趋严格的环保政策同样构成生产壁垒。以欧盟为例,欧盟正通过EU ETS(排放交易体系)与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内外协同加严碳约束,电解铝在欧生产与贸易成本显著上升,绿色转型已成硬性门槛。
为达成2030年减排目标,EUETS配额总量年降幅自2024年起提升至4.3%以上,并分阶段下调总量;纳入CBAM的行业将逐步取消免费配额。这使得欧洲电解铝企业须承担全部直接排放成本,并面对电力中的碳成本传导。
新需求出现
受访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电解铝多用于房地产、交通运输、电力电缆、新能源等领域,“近几年,光伏与新能源汽车在电解铝消费上贡献显著”。
这种贡献直接体现在飙升的装机数据与投资强度上。新能源装机处于高景气区间。国家能源局统计显示,2025年1—9月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约24027万千瓦、风电约6109万千瓦,电源工程投资完成额约5987亿元。
与此配套,电网工程投资完成额约4378亿元、同比增长接近两位数,特高压直流与配套工程有序投运与开工。装机与投资的双向抬升,直接转化为铝合金型材、导体与汇流排的订单与交付强度。
储能作为稳定新能源发电的关键环节,其快速发展构成了用铝需求的另一支撑。《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已达7376万千瓦,年内新增4237万千瓦;2025年政策继续推动容量补偿、辅助服务与现货规则完善,带动电池铝箔、汇流排与储能箱体用铝的配套订单。
交通的绿色转型与轻量化趋势是铝消费更显著的增长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1124.3万辆与112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2%与34.9%,新能源汽车在国内新车销量中的渗透率升至46.1%。
单车用铝量也在提升。行业研究机构头豹基于国际铝业协会与车企BOM(物料清单)测算,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单车平均用铝量有望逼近245千克,车身覆盖件、底盘铝挤压、动力电池箱体与一体化压铸共同推升铝材强度。
“传统燃油汽车同样有用铝需求,但是行业发展缓慢,而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快速,新增了大量用铝需求。”景川说。
王骏发现,房地产领域作为传统的铝消费主力,亦在发生变化。虽然开工面积有所下降,但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老旧小区改造与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正在替代旧有需求。
与之配套的电网与城市更新项目推进,需大量使用铝导体、铝合金母线槽及铝制电缆桥架,从而形成对铝的稳定工业需求。
景川认为,近几年,铝业矿产端的资本投入长期滞后于需求增长。“尽管利润改善,企业多将现金流用于降债而非扩大再生产,导致产能扩张缓慢。”
“新项目从发现到投产通常需8至10年,短缺问题难以迅速解决。”景川表示,“在未来几年增量有限的前提下,价格上行趋势是可预期的。”
但他同时也强调,需求是会变化的。“尽管当前需求确实在增长,但这种增长并不能保证未来的持续性。”
除了供需基本面的变化,材料层面的替代效应也为铝需求带来了新的变量。
“近几年铝对铜的替代集中在低压场景。”王骏说,铝在低压电力、新能源汽车线束、配电变压器三大领域对铜的替代进程加速。
铝替代铜,是因为铝的价格长期显著低于铜,且资源更丰富。
但景川认为,铝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对铜的替代仍不成熟。“行业的共同期望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替代,但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