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一大哥在直播间刷火箭,航空航天公司则在现实中刷火箭,目前火箭刷的最多的无疑是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2024年前10个月,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就进行了101次发射,2024年全年,一共有1900多颗星链卫星成功进入轨道。
那么问题来了,火箭发射的频率越来越多,那么单次火箭的发射成本又是多少呢?相比之前有没有下降呢?下面就来看一看,中俄美三国的火箭发射成本,以及把一颗卫星送上太空的成本究竟是多少。
3,600万美元 VS 6,700万美元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综合发射成本拥有性价比,中国卫通去年披露的一则公开消息显示,采购的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每发火箭的平均价格为2.6亿元人民币,折合成美元大约是3,600万左右。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每发的价格是6,700万美元左右,当然这指的是同类型的火箭。除了火箭自身的价格外,整体的价格还包括运载卫星的重量。
比方说猎鹰9号火箭将一颗重量为5.5吨的卫星送入轨道,整体的报价可能就在6,700万美元左右,实际的价格可能有差距,但相差不会太大。
如果是同类重量的卫星,我国的长征3号乙火箭运载发射的价格,相比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会更便宜一些。这也就是说火箭整体的成本确实是相对较低的。
要看具体情况的话,通常火箭发射的最终报价,会根据实际的载荷来衡量总价值,比如说,按照重量来计算价格,除此之外,火箭本身的运载能力,也直接影响价格的高低。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火箭的理论运载能力可能更高,但在实际发射过程中,实际的重量可能并没有达到理论值,但即便如此,火箭的成本计算,还是会按照理论的数值。
举例来说,马斯克旗下的猎鹰9号火箭,理论上的最大运载能力可以达到22吨,但在实际发射的情况下,真正的重量可能只维持在18吨左右。
如果是重型运载火箭,最大的发射重量可能会接近27吨,但如果是发射商业卫星的话,实际的发射重量可能有时候连10吨都不到。但不管怎么样,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拥有发射能力,尤其是发射商业卫星的话,在报价方面掌握着绝对的主导权。
这样一来,如果是给其他公司发射商业卫星,哪怕实际的成本并不高,最终的报价可能并不低,毕竟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是一家企业,不是国家主导的太空探索活动,企业需要盈利,只要对方接受这个报价,即便高出成本很多,也无所谓。
以上是中美一部分火箭的成本和报价情况,那么俄罗斯的火箭成本以及报价又是怎样的呢?
发射报价动辄都在上亿美元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火箭发射报价,整体上已经降低了不少,因为相比于俄罗斯的火箭,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同类型火箭的报价,五六千万美元的价格确实已经很低了。
毕竟其他同类型的火箭报价,动不动就在上亿美元以上,甚至价格可能还会更高,俄罗斯火箭的发射情况也是如此,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还是跟发射的频率相关。
简单来说,火箭发射的频次越多,技术成熟度越高,批量生产能力越完善,相应的成本就可以被分摊开来,单次的成本就会下降。
我国近年来也要构筑星链,卫星发射的频率很高,有时候一个月内会有几次发射任务,单次运载的卫星数量可以多达几颗甚至十几颗。正因为如此,火箭发射的成本才会一步一步降低。
再来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情况,去年一到五月份,该公司一共进行了47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用于星链的发射任务就多达31次,相当于每个月都要发射五六次。
以往的火箭发射,每发射一次就要耗费一整支火箭,现在的情况则不一样了,火箭的很多零部件都可以重复利用,比如火箭的整流罩,火箭芯一级等部位。可重复利用,直接降低了火箭的发射成本。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火箭发射报价,通常在五六千万美元之间,最低的报价可能只需要5,000万美元左右。俄罗斯同类火箭的报价则超过了上亿美元,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报价也是如此。为什么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报价更高?就是因为发射的频次低。
以前的火箭发射都属于国家探索任务,基本上不计成本,但是眼下太空探索活动,正在加入越来越多的商业化元素,火箭发射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导向为主,企业与企业之间是竞争关系,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都会追求火箭发射成本的降低。
眼下除了美国拥有很多商业化的太空探索公司外,我国类似的企业也不少,要想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得降低发射成本,这就是为什么火箭发射频次才能越来越多的缘故,归根结底是价格降下来了。
俄罗斯在这方面的发展则相对落后,比如隶属于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的质子-M火箭,虽然一再说其发射费用将会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九火箭相当,但是真正的成本并没有多少下降。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款火箭在2015年之前曾经发生过多次事故,成功率相对较低,导致其难以获得国际发射订单。虽然后来俄罗斯方面降低了发射价格,但其他国家对俄罗斯的火箭仍然心有余悸,所以一直没有拿到太多的国际订单。
无法真正的市场化运作,难以提高发射频次,即便想降低价格,成本也会成为最大的限制,这就是俄罗斯的火箭发射成本相对较高的原因。
除了火箭本身的成本以外,在批量发射的任务中,还得考虑到卫星本身的发射成本,而在这一方面,发射成本仍然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单颗卫星的发射成本高达200万美元
我国近年来也在加快构筑星链。而根据北斗3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的说法,目前国内一公斤卫星的发射成本大约是1万美元,一颗低轨通信卫星的发射总成本大约是200万美元。
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发射的单颗低轨卫星,其成本为75万美元左右,在这一方面,马斯克旗下的公司已经把卫星的发射成本给压下来了,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就是因为卫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截止到去年5月,星链卫星的总数量已经超过了6300颗,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规模,发射量很大,卫星能够批量化生产,整体的成本也早已下降,这才使得最终的发射成本也降了下来。
易动宇航创始人ceo曾公开表示,要想降低卫星的发射成本,应该采取极简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还要更多的进行火箭回收,也就是重复利用。
目前国内很多家民营火箭公司正在开发火箭回收事宜,民营火箭公司还没有实现回收的能力,但是在这一方面,未来势必要继续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价格持续降低。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成本较高,发射将不可持续,未来随着发射数量的继续增加,成本势必要降下来,才能保证更长远的发展,尤其是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全体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未来在太空探索领域,拼的就是哪家公司在轨道上的卫星数量最多。因为数量越多的话,越代表着发射成本已经大幅度下降,而卫星本身创造的实际利益价值却在持续增长。
50发火箭,600颗卫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
上海市目前正在大力推动商业航天发展,按照2023年推出的一项计划,接下来要大力发展新一代中大型运载火箭,与此同时也要发展低成本、高集成卫星。
接下来的目标是年生产商业火箭的能力在50发左右,年生产商业卫星的能力在600颗以上,也就是说火箭和卫星的生产制造都要批量化,只有做到了如此,成本才能再进一步下降。
截止到目前,上海市引进和培育了10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培育了5家具备科创板上市条件的硬核企业,这些企业实现空间信息产业的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
与此同时,在国家层面,我国也推出了千方星座等一系列成熟的计划,在海南更是有卫星超级工厂建设落地。也就是说未来在航空航天领域,产业化发展正在快速推进,不管是卫星制造还是发射,成本进一步下降,商业化之路将会一步步拓宽。
结语
商业航天正在快速崛起,从本质来看,国家已经通过了此前的研究和发展阶段,接下来围绕航空航天,就将是批量应用阶段。火箭发射的频率还会增加,接下来甚至能够实现公交化式的发射,因为火箭的回收技术也在持续提升。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做基础,未来的深空探测市场还会持续扩大。根据业内的预测,到2029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4.8万亿元,深空探测、太空采矿等新场景的贡献率超过30%。
还是那句话,研究阶段已经过去,未来是大规模应用时期,火箭发射的成本势必会继续降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将人送到月球,或者是利用技术到某颗小行星上去采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