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秦雯 “袭警捞人” 风波:从录音爆料到警方通报的真相还原
“两句话就把我们两个人捞出去了,他实际上已经给派出所所长打过电话了。”10 月 31 日,一段包含《繁花》编剧秦雯上述言论的录音在网络发酵,瞬间点燃舆论。音频中,秦雯自述与同伴因袭警被抓后,靠 “朋友的小弟” 疏通关系脱身,涉事地点直指上海黄浦公安分局瑞金二路派出所。这场裹挟着 “特权”“袭警” 等敏感标签的争议,在 11 月 11 日上海警方的通报中迎来关键转折 —— 所谓 “捞人” 情节被认定为酒后 “开玩笑”,案件处置合规,但事件背后折射的行业生态与公众焦虑,仍在持续引发讨论。
![]()
录音引爆舆论:金牌编剧的 “人脉炫耀”
将秦雯推向风口浪尖的,是前《繁花》剧组工作人员程骏年(网名 “古二”)发布的多段对话录音。作为王家卫的前生活助理兼 “前期责任编辑”,程骏年与剧组的矛盾源于剧本署名权纠纷,此次曝光的录音被外界视为 “报复性爆料”。
在这段时长约 3 分钟的涉警录音中,秦雯与女同伴向王家卫讲述 2019 年的 “派出所经历” 时语气轻松。同伴称自己致电求助后,对方 “很有套路”,仅凭两句话就将两人带出派出所;秦雯则补充 “捞我们的是朋友的小弟”,言语间透着对人脉资源的自得。王家卫在旁追问 “你们这么张扬,还要打电话给所有警察朋友?”,更让这段私下闲聊显得真实可感。
录音发布后 48 小时内,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 10 亿。秦雯作为手握《我的前半生》《繁花》等爆款剧的金牌编剧,其 “袭警后靠关系脱身” 的自述,精准触碰了公众对 “特权凌驾法治” 的敏感神经。网友纷纷质疑:“普通人袭警会被轻易放行吗?”“所谓的‘关系’是否涉及权力寻租?” 更有官媒批评指出,将违法脱责视为 “人脉资本” 的心态,比行为本身更令人担忧。
伴随舆论升温,事件波及范围持续扩大。程骏年后续曝光的录音中,还包含秦雯与王家卫对唐嫣 “很装”、陈道明 “记不住长台词”、刘诗诗与倪妮 “争台词” 等艺人的私下评价,这场 “毒舌风暴” 让娱乐圈隐秘的职场生态暴露在公众视野中,秦雯及其作品迅速陷入抵制声浪,央视甚至紧急撤档其担任编剧的待播剧《爱情没有神话》。
![]()
警方核查:6 年旧案的细节还原
面对汹涌舆情,上海警方于 10 月 31 日当晚启动复核调查,抽调市公安局督审、法制部门及市司法局人员组成联合核查组,还原 2019 年 3 月 29 日的事件真相。
11 月 11 日上午 9 时,@警民直通车 - 上海 发布的通报厘清了关键事实:当日 19 时 30 分,秦雯与同伴许某某在陕西南路近长乐路人行道违法骑行自行车,被执勤民警拦下。期间许某某与民警争执,秦雯从背后拍打民警后背,两人随后被带至瑞金二路派出所调查。通报明确,秦雯拍打民警的行为 “情节较为轻微”,警方依法不予处罚;两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则被正常处罚,且均已书面检讨。
关于争议核心的 “捞人” 情节,通报给出了与录音截然不同的结论:秦雯事发后确曾致电丈夫王某某求助,王某某向一位沪外媒体朋友咨询说情,但遭到婉拒,且未再联系他人。所谓 “找关系脱身”,实为秦雯 2020 年与朋友饮酒时的 “玩笑话”,目的是 “显示人脉”,录音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编辑发布。
为增强通报可信度,警方特别强调核查过程的严谨性:调取了 2019 年的执法记录仪影像、派出所接处警台账、当事人检讨材料等原始证据,约谈了当年的执勤民警、值班所长及相关经办人员,均未发现 “违规放行”“权力干预” 的痕迹。法律界人士分析指出,从调查主体来看,跨部门联合核查已超出常规案件复查规格,体现了对公众关切的回应姿态。
![]()
风波背后:职场纠纷与特权焦虑的碰撞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一场职场矛盾引发的舆论爆炸,却意外戳中了社会对 “特权思维” 的集体焦虑。
回溯事件源头,程骏年与《繁花》剧组的矛盾早有伏笔。他自称是该剧核心创作者,却仅获 “前期责任编辑” 署名,报酬也未达预期。9 月 23 日,剧组曾发声明谴责其 “偷录私人对话并加工发布”,称其行为 “严重侵害隐私,毫无职业道德”;11 月 8 日,剧组再发声明强调录音 “失实且蓄意剪辑”,已提交相关部门处理。但这两份声明均未回应署名权争议的核心问题,反而让公众对娱乐圈的创作生态产生更多疑问。
![]()
相较于职场纠纷,“袭警捞人” 言论引发的热议更具社会意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公众的愤怒并非针对秦雯个人,而是对 “法外开恩” 现象的警惕。“当‘找关系’成为某些人炫耀的资本,会动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共识根基。” 这种焦虑在通报发布后仍未完全消散,有网友提出疑问:“若未被录音曝光,这段‘玩笑话’会不会成为圈内流传的‘人脉佐证’?”
值得注意的是,秦雯的 “炫耀式表达” 在娱乐圈并非个例。从录音中可见,王家卫与秦雯讨论艺人时频繁提及 “后台”“资源” 等词汇,甚至用 “N 小姐不需要找” 暗示倪妮有背景支撑。这种以 “人脉” 论高下的行业生态,让公众对影视创作的公平性产生质疑。有编剧行业从业者向记者透露,“圈内确实存在‘资源优先于能力’的现象,秦雯的言论不过是把潜规则摆上了台面。”
![]()
法治社会的底线:玩笑不能逾越规则边界
尽管警方通报为 “袭警捞人” 情节画上句号,但事件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秦雯所谓的 “玩笑”,实则触碰了多重规则红线。
从法律层面看,即便 “捞人” 情节为虚构,其言论本身已涉嫌不当。《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以其他虚假身份招摇撞骗” 需承担法律责任,虽秦雯未直接冒充公职人员,但其炫耀 “靠关系影响执法” 的言论,已可能构成对执法公信力的损害。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贝贝指出,公众人物尤其需注意言行边界,“玩笑话若涉及违法违规内容,即便出于炫耀目的,也可能引发负面社会影响。”
从职业伦理角度,秦雯的遭遇给公众人物敲响警钟。作为手握话语权的创作者,其作品本应传递法治理念与公平价值观,私下却以 “找关系脱责” 为谈资,难免引发 “价值观分裂” 的质疑。央视评论指出,“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是德艺双馨,若对法律缺乏敬畏,再多的作品光环也会黯然失色。”
事件发酵至今,秦雯本人未公开回应 “玩笑言论” 引发的争议,仅通过律师发布诉讼声明。截至发稿,其微博账号已关闭评论功能,待播剧《爱情没有神话》的上线时间仍无定论。业内人士预测,即便此次事件未涉及刑事或行政责任,其职业声誉也已遭受重创,“至少短期内,主流平台可能会对其参与的项目持谨慎态度。”
![]()
结语:在透明中守护法治共识
11 月 12 日,上海瑞金二路派出所门前恢复了往日平静。6 年前的一次普通执法,因一段录音成为舆论焦点,最终在跨部门核查中还原真相。这场风波犹如一面镜子,既照出了娱乐圈职场生态的隐秘角落,也映出了公众对法治公平的迫切期待。
警方的通报终结了 “袭警捞人” 的传言,却无法彻底消除 “特权焦虑”。这种焦虑的消解,既需要执法机关保持 “零容忍” 的态度,对任何权力干预执法的行为坚决查处;也需要公众人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 “靠关系”“比人脉” 的畸形认知;更需要各行各业打破 “潜规则”,建立公平透明的运行机制。
正如法律学者罗翔所言:“法治的进步,不仅在于惩罚违法行为,更在于让每个人相信规则的力量。” 当 “找关系” 不再成为炫耀的资本,当 “守规则” 成为社会共识,法治社会的根基才能真正筑牢。这或许,正是秦雯风波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本文数据来源:上海市公安局通报、南方都市报、红星新闻、搜狐网公开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