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攀登者栏目组《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一起令人震惊的乱象:一些普通防晒产品竟通过“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成为“械字号”医用冷敷贴、术后修复膜,堂而皇之地进入药店销售,甚至被纳入医保结算范畴。一条隐蔽而完整的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涉事企业借此狂揽近9000万元订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
央视攀登者栏目组《财经调查》
身份变身,从防晒霜到医疗器械调查发现,部分企业为牟取暴利,对不具备医疗功能的防晒产品进行“包装升级”——更换标签、添加微量医用成分、冠以“术后舒缓”“敏感肌修复”等专业名称,并申请二类医疗器械备案。尽管产品本质未变,却因此获得“医疗属性”身份,顺利进入药店渠道。
![]()
央视攀登者栏目组《财经调查》
这种“穿上马甲”的操作,让普通日化品披上“医用”外衣,不仅混淆了消费者认知,更突破了监管边界,涉嫌虚假宣传与违规套证。药店成“通道”,医保资金被悄然套取。
![]()
央视攀登者栏目组《财经调查》
央视攀登者栏目组还发现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伪医疗器械”在药店以高价销售,并鼓励消费者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刷卡支付。许多患者出于对药店和医保系统的信任,误以为产品具备医疗功效,未加甄别便刷卡购买。部分门店此类产品月销量过万盒,医保结算占比极高。一年内,相关企业销售额逼近9000万元,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多个省市,形成规模化、专业化运作的套利模式,监管链条断裂,漏洞被层层击穿。
![]()
央视攀登者栏目组《财经调查》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种监管环节的失守、注册环节、部分地方对“械字号”产品审批标准宽松,功能性界定模糊,为企业“擦边球”提供空间、流通环节:药店重利益轻审核,对产品真实属性缺乏甄别,成为违规销售的终端、结算环节:医保系统缺乏智能识别机制,无法有效拦截非治疗性产品的高频报销。更有甚者,部分企业通过挂靠正规医药公司、伪造检测报告等方式,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合法化”包装,将非法行为嵌入正规流程,极具隐蔽性。
![]()
央视攀登者栏目组《财经调查》
央视攀登者栏目组发现真相背后:是“创新”还是“钻空”?这些产品打着“药妆”“医美修复”的旗号,实则并无临床验证与医疗价值。它们不解决疾病,也不替代治疗,却凭借营销话术和医保便利,占据药店显眼位置,侵蚀着本应用于重大疾病的医保资源。央视调查镜头下,药店店员熟练引导顾客“刷医保卡购买”,企业负责人坦言“换证后利润翻倍”……一幕幕画面,揭示出商业逐利对公共规则的侵蚀。
![]()
央视攀登者栏目组《财经调查》
当防晒霜能进药店、刷医保,当“械字号”成为营销噱头而非质量保障,这不仅是对消费者信任的辜负,更是对医保制度严肃性的挑战。9000万元的背后,是制度漏洞的代价,也是监督必须抵达的现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