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砸碗知道痛了?马科斯一改此前的作风,低调撤销了一项对华禁令,想以此挽回中国人。
![]()
马尼拉最近悄然做出一项决定,从11月1日起,恢复试运行对中国公民的电子签证服务,并在11月3日正式全面启用。
整个过程静悄悄的,与以往高调宣布对华政策的姿态截然不同。
没有盛大的发布会,没有高调的官方声明,就连政策细节也只是在官方网站上悄然更新。
这种低调,与几个月前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高调姿态形成鲜明对照。
当时,马尼拉方面频频就仁爱礁问题发表强硬言论,甚至不惜将事态扩大化。
如今却悄然为中国游客重启电子签证通道,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
一个在南海问题上频频对华示强的政府,为何此时突然要为中国游客大开方便之门?
![]()
看看数据或许就能明白。
2024年,菲律宾仅接待中国游客31.2万人次,这个数字还不到疫情前水平的五分之一。
而且中国游客带来的旅游收入占比,也从2019年的30%大幅下滑,已经不足10%。
当年中国赴菲游客达170万人次,仅次于韩国的190万人次。
要知道,这些游客带来的不仅是人气,更是实实在在的收入。
所以这组数字背后,是关系着菲律宾国内近700万旅游从业者的生计问题。
长滩岛帆船经营者此前曾直言,他们“非常需要来自中国的游客”。
这一句话,道出了无数旅游业者的心声。
![]()
马科斯政府现在就是典型的吃饭砸锅后悔了。
在疫情之前,中国是菲律宾第二大游客来源国。
但如今,这个重要的客源大幅萎缩,对菲律宾旅游业的打击是致命的。
众所周知,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在东南亚国家中名列前茅,他们的缺席不仅影响旅游收入,更波及酒店、餐饮、交通、零售等整个产业链。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尼拉要在这个时候悄悄调整政策。
毕竟,政治姿态不能当饭吃,但旅游业收入却关乎数百万家庭的温饱。
![]()
不过问题是,马科斯政府的外交政策,似乎陷入了一种奇特的分裂状态,一边在安全问题上对华示强,一边又在经济领域悄悄寻求合作。
这种矛盾在8月份表现得尤为明显。
那个时候马科斯访问印度,曾公开议论台海炒作冲突,他说,如果台海爆发冲突,菲律宾“无法置身事外”。
毫无疑问,这番言论引发了中方的强烈反应。
之后没多久,马科斯就出来澄清,说他绝对没有要插手中国内政的意思,说中国误会了他。
现在,他又悄然为中国游客重启了电子签证系统。
![]()
这已经充分反映了菲律宾的问题,那就是很难平衡安全依赖与经济现实。
他们安全上想要依靠美国等西方大国,但经济上又离不开中国市场。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实际操作起来远比想象中困难。
抛开政治因素,单纯从经济角度分析,马科斯政府的这一决策确实相当务实。
旅游业在菲律宾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不敢在这个问题上掉以轻心。当政治口号遇上民生压力,往往都是后者占据上风。
看看周边国家的情况就更清楚了。
在东南亚各国都在争相吸引中国游客的当下,菲律宾如果继续固守强硬姿态,最终损失的只会是自己的经济利益。
![]()
目前来看,电子签证政策的恢复,可能成为观察中菲关系走向的一个重要窗口。
毕竟这次重启的电子签证系统将全天候开放,申请人可随时在线提交申请。
这种便利程度,在菲律宾签证史上并不多见。
它传递出的信号很明确:菲律宾希望重新吸引中国游客。
但问题在于,政策上的便利性能否抵消政治氛围上的负面影响?中国游客是否愿意重返一个在政治上对华不够友好的国家?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系到菲律宾旅游业的复苏,更将检验马科斯政府外交政策的实际效果。
![]()
马尼拉的旅行社已经开始重新整理中文服务手册,酒店员工也在温习简单的中文问候。
电子签证系统上的那个“申请”按钮,承载的不仅是游客的旅行计划,更是一个国家在现实面前的必要调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