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法国战役爆发,英法为首的五国联军与德国在低地三国(比利时 卢森堡 荷兰)展开了一场短暂的交战。
![]()
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被德国机械部队揍得满地找牙。刚刚上台不久的丘吉尔见势不妙,一边精神支持法国继续抵抗,一边搞了一个敦刻尔克大撤退,扔下法国狼狈地逃回了本土。
英国人撤回英伦三岛后,厌战情绪爆棚的法国政府决定投降。1940年6月22日,法国宣布投降,成为整个二战期间,唯一一个放弃国家主权投降的欧洲列强。
此时整个欧洲大陆上,只有英国和苏联还有能力继续抵抗。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希特勒为何放弃进攻英国,而是转身和苏联死磕呢?实际上早在二战开始之前,德国就在计划进攻英伦三岛。
![]()
1940年7月6日,法国投降半个月以后,希特勒就签发了海狮计划。按照该计划,德军集合3个空军集团军,大约2600架各式战斗机,4000艘各式舰船,以闪电战的方式,快速登陆英国本土。
计划很完美,现实却很无奈,想要登陆英国本土,必须要取得制空权和制海权。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对入侵英国表现得信心满满,他甚至向希特勒保证,德国空军有能力正面击溃英国空军部队。
事实证明,戈林确实没有吹牛,伦敦大轰炸之前,德国战斗机数量大约是英国的两倍。占据数量优势下,德国空军确实短暂取得了制空权,但很快就被英国空军赶了回去。
因为英伦三岛虽然面积不大,但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军事产能与德国不相上下。同时英国控制着制海权,拥有发达的航运能力,可以从海外殖民地,源源不断地获取资源。
![]()
二战爆发以后,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南非等国,纷纷向英国提供各种物资和兵源帮助英国防守本土。所以在二战期间,英国的工业生产一直没有停止,也没有出现严重的物资短缺,为英国抵抗德国提供了基础。
丘吉尔上台以后,大力发展军事武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本土生产了12.6万架各式战斗机,上千艘各式舰船,其中包括30多艘航母,还有2万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随着英国军工业火力全开,德国空军的优势很快就被缩小。
另一方面,德国海军表现得很拉胯,海军根本没有能力,把大量士兵和武器装备运输到英国本土。一方面是因为,德国海军发展一直不受重视。
![]()
比如德国建造齐柏林伯爵号航母时,因为需要搭载舰载战斗机,所以这艘航母的指挥权竟然被希特勒分给了空军管辖。一艘水面军舰,竟然归空军管,这简直就离谱。
并且德国海军的大型水面舰艇,在挪威战役中损失过半,等到实施海狮计划时,海军部队除了拥有大量潜艇之外,连运兵船都凑不齐,更别说与英国海军决战了。
除了海军不给力之外,英国虽然说是个岛国,但更像一块大陆,拥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想要拿下英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外英国陆军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视,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后,丘吉尔下达了征兵命令。
英国本土在短时间内,集结了一支超180万人的陆军部队,海外殖民地也在源源不断的,向英国本土运送士兵。
![]()
1940年~1941年,伦敦大轰炸期间,一共有26个殖民地作战师被运送到英国参与协防。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德军顺利登陆了英国本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打败准备充分的英国部队。
因为当时德国的物资储备,如果不能快速攻占英国,很可能会被英国拖垮。希特勒自然不愿意冒险。
此外德国刚刚打完了法国战役,军队损失虽然不大,可组建渡海部队船舶和物资的调派都需要时间。而德国只有三个月的准备时间,因为十月份以后,英吉利海峡的气候就会变得非常恶劣,根本不适合渡海登陆。
![]()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只能退而求其次,试图夺取制空权对英国本土进行轰炸,迫使英国人屈服。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英国军队表现得特别顽强,伦敦大轰炸反而激发了英国人的战斗情绪。
凭借本土优势和顽强的斗志,以及新型军用雷达的使用,英国人成功地击退了德国的空军部队,重新夺回了制空权。德国人丢失制空权以后,自知没有希望进攻英国本土,只能放弃进攻英国的想法转而把目光对准苏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