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0多岁的老渔民告诉我:青海湖里有12.03万吨湟鱼,随手就能捕捞到,但当地人就是不吃。这是为什么呢?
每年到了夏天,青海湖边总会聚起不少人,有外地游客,也有本地村民,大家都盯着一条河——河里挤满了鱼。
仿佛水都被鱼挤没了,河边站着的老渔民瞅着这些鱼,手里也没个动静,谁都不敢下手捞几条回家做菜,这场面看着挺让人琢磨。
“你们这鱼怎么没人吃?”有游客问。
“吃不得,动不得。”老渔民总是摇着头,话到嘴边咽回去。
青海湖的湟鱼,这几年越长越多,湖里到处都是,有人说随手一捞就是一筐,黑市上有人收,价钱还不低,可本地人就是不沾边,不是没人馋,是有说不清的规矩和讲究。
要是往前倒二十年,青海湖这鱼还没这么多,那会儿湖里鱼快绝种,谁家能吃上一条算是运气好,可现在鱼群一到洄游季。
河道里全是湟鱼,密密麻麻往上游窜,水都被搅浑了,老渔民说,以前抓鱼是为了糊口,现在想抓都得掂量掂量。
其实这场面不是青海湖独有的,很多地方都碰上过动物太多的事儿,可青海湖的情况有点特别,鱼多了,村里人也不吃,反倒比鱼少的时候还要当心。
问起原因,老渔民说,这鱼在青海湖不是一般的鱼,很多藏族人觉得青海湖是圣湖,湖里的鱼是有灵性的,动了就是不敬,不是嘴馋能解决的事儿,从小家里老人就说,谁要是吃了湖里的鱼,准没好下场,村里人都信,没人敢试。
有些回族家的人也不吃这鱼,说是没有鳞片,吃了不干净,清真寺的阿訇也常说,这鱼不能上桌,时间长了,谁家都自觉不碰。
但光有这些讲究还不够,青海湖的湟鱼现在成了保护动物,谁要是下网抓鱼,被发现了就是大事,近几年湖区的管得更严了。
晚上都有巡逻,谁敢偷偷下水,转天就得去派出所,村里人都清楚,抓到就得罚钱,还得坐牢,这种事没人敢沾。
前两年有几个人心大,夜里去湖边捞鱼,结果没跑了,全让人逮住了,鱼没带回家,自己还搭上了日子,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谁还敢冒险。
有些外地来的小伙子还不信,“这么多鱼,真不能吃?”老渔民笑笑说,法律规矩和自家规矩都不让你吃,你敢动试试?
其实就算没人管,有些人也不愿意吃,青海湖的水是咸的,鱼肉又柴又腥,并不好吃。
想做成好吃的得费老大劲,弄不好还拉肚子,还有人说,这鱼一到产卵季肚子里有毒素,吃着容易闹肚子,谁愿意拿自己肠胃开玩笑?
可别以为鱼多就真能吃消,湖里的湟鱼其实是给鸟吃的,湖边的鸟一年比一年多,就是靠这些鱼过活。
谁把鱼吃没了,鸟也活不下去,青海湖这景色也就没了,村里人都明白这个理,能不去动,干脆不动。
现在,青海湖的鱼已经成了旅游的看点,夏天一到,外地人跑来看鱼,手机拍个不停,这成了青海湖的招牌,没人再想着把鱼端上桌,反倒希望鱼能多留几年。
村里人还记得小时候,湖里鱼少得可怜,眼睁睁看着湖水一年比一年清,鱼越来越稀,后来政府下了禁止打鱼的命令,修了鱼道,放了鱼苗,这才慢慢把鱼养回来了,现在鱼多了,大家反倒更谨慎,生怕又回到从前。
有些人觉得,鱼多了就应该吃掉一些,这样不是正好吗?
可本地人不这么想,鱼多不是坏事,只要湖里生态好,鸟也多,游客也多,大家的日子反倒更有奔头,抓几条鱼解馋还不如留着让大家都能看。
不少研究的人也说,湟鱼在湖里不是随便能动的,它在湖里的地位太重要了。
鱼多了,鸟才多,湖水才不会糟,青海湖的生态就是靠这点东西撑起来的,乱动一下,说不定就是个大乱子。
所以现在,湖边的渔民都换了活法,有的开民宿,有的做向导,靠着看鱼、看湖、看鸟过日子。
谁也不敢再打鱼为生,老渔民说,这鱼是给湖留的,也是给大家伙留的,吃掉一条容易,留住一湖鱼才难。
青海湖的湟鱼事,其实就是个规矩和生态的事儿。
鱼多了,大家得守规矩,湖也才有活路,渔民们都盼着这湖能一直这么下去,鱼能游,鸟能飞,大家的日子也能一直过得下去。
这鱼,终究是留给湖水和天空的,留给那些千里迢迢来看青海湖的人,也是村里人守着的那点心安和底线。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