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张珊
近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新田人民法庭“和沐心田”调解室内,时间仿佛与窗外秋光一同沉淀下来,卷宗扉页上停留的点点光斑,见证着午后的静谧与祥和。忽然,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打破了这片宁静——这不是又一桩纠纷的伊始,而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案件反馈。
“小敏法官,谢谢你!工资到账后,孩子9月已经顺利入学了!前一段学校有事,所以现在才给你打电话,向你表示感谢。”电话那头,是农民工老周掩不住的喜悦。
这朴素的报喜,像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记忆阀门。法官何小敏清楚地记得,7月15日第一次见到老周时的场景——他局促地站在立案窗口前,紧攥着一纸诉状,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原来,工程结束后,他被拖欠了3万元劳务费。这笔钱,是他大半年起早贪黑的全部工资,也是孩子大学新一学期的学费。
案件很快被引入新田法庭“和沐心田”调解室,但案情比想象中复杂,被告寄来的答辩状上写着:“我只是个代班的,负责管管工地、造造工资表,真正该付钱的是用工公司。”
一盆“冷水”迎面泼来。原来,老周告错了人。
若严格按照程序走,老周只能撤诉重新诉讼。可这对一个诉讼经验为零、家在外县的农民工意味着什么?多出来的路费、耽搁不起的时间、反复奔波的辛劳,都是沉甸甸的负担。人民的法庭,怎能眼睁睁看着群众在程序里打转?
不能让群众的希望在这里落空!何小敏与胡绍科目光交汇,一个念头不约而同:必须换个法子,彻底解决这件事情。
他们将突破口锁定在“代班人”身上。一次次电话沟通,时而接通即断,时而遭遇推诿。何小敏耐心不减,既讲清法律关系,也谈及人情事理:“一个外地农民工,就指着这笔钱给孩子交学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代班人终于松口:“我试试看。”10天内结清工资——这是他们给出的承诺。
10天转瞬即逝,老周的账户却依然空空。
代班人解释:“再等等。”
“等不了,孩子上学等不了!”新田法庭“和沐心田”调解室的气氛瞬间凝重。何小敏与胡绍科每天轮流联系代班人,电话打了一通又一通,就像自己在讨薪一样执着。
终于,喜讯传来:3万元钱一分不少汇入了老周的账户。
听闻这个消息,何小敏轻轻放下听筒,动作轻柔得像羽毛落定。一股由衷的欣慰在她心中化开——连日来的奔波与牵挂,终于在此刻有了最好的回响。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正好照在她的脸上,斑驳的金光下,她甜甜地笑了。
来源:人民法院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