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怪才中将:刘伯承粟裕多次包围痛歼他,但最终也没逮住他。国民党的将领里边,草包和英雄几乎一样多,可是,这些国民党将领当中,有这么一个“怪人”刘伯承元帅和粟裕大将都包围过他,但还是没把他逮住。
王敬久黄埔一期出身,少年得志,北伐时就已是攻城拔寨的急先锋,打起仗来不眨眼,一路从团长干到总司令。
抗战爆发后,他也是在淞沪火线浴血奋战的主将,庙行、光华门这些血战之地都留下过他的脚印。
枪林弹雨里,王敬久没怂过,真刀真枪拼过命,那个年代,国军里也不是全是混饭吃的“草包”,像他这样的猛人不少,硬是靠着血性和骨气把日军顶在了国门外。
可惜,风光背后也有说不清的无奈,等到抗战结束,国民党转身和共产党开打,王敬久的命运就急转直下。
原来在抗战里喊杀冲锋的猛将,怎么一到解放战争就变成了“滑头”?其实这里头的门道,外人看着糊涂,王敬久心里明白得很。
他带着二兵团、下辖一票精锐师团,按理说得天独厚,可每仗打下来都透着一股怪气,泰安战役时,他眼睁睁看着整编七十二师被围困,死活不敢出兵救援,孟良崮战役中他同样救援不力。
外头骂他“见死不救”,可他自己倒是理直气壮:“现在救人就是给粟裕下套,我要真去了,死的就不止一个师!”就这份精明劲儿,说他“滑头”还真不冤枉。
讲到这里,许多人可能会好奇,堂堂抗战名将,怎么一到解放战争就只剩下“自保”?
其实,这并非王敬久一个人的选择,而是整支国民党军队的缩影,抗战时大家有共同目标,士气高昂,拼了命都愿意冲锋。
但到了解放战争,局势变了,国民党内部山头林立,派系明争暗斗,谁听谁的都说不清,王敬久名义上是兵团司令,手底下却有不少“别人家”的悍将,比如邱清泉、胡琏这类,根本不拿他当回事。
更别提蒋介石在用人上喜欢“亲信当道”,把能打仗的将军反倒晾在一边,王敬久夹在各方势力中间,别说带兵打仗,光是维稳都够他喝一壶。
这就像是让一个泥潭里的高手去赛跑,腿脚再利索也跑不赢,每次到了关键战役,王敬久总是被动挨打,羊山集那次,他把三个师摆成长达三十里的长蛇阵,生怕哪头出事自己跑不掉。
战前动员时,他本想给士兵鼓劲,结果关键的“活”字都忘了,气得士兵在底下窃笑:“司令连‘活’字都想不起来,这仗还能有活路?”
讲究实用主义的王敬久,面对解放军那一套“围点打援”的战术,越打越怕,龙凤、羊山集这些战役,刘伯承、粟裕合围得水泄不通,王敬久却总能提前脚底抹油,每次都能避开最凶险的包围圈。
刘伯承清点战场时,总是摇头失笑:“这老对手又让他跑了!”如果说有的人喜欢硬碰硬,王敬久则是知道什么叫“留得青山在”,毕竟谁也不想明知送死还往上冲。
他的选择虽然让同僚不齿,但搁在那个大乱斗的年代,谁敢保证自己一定能全身而退?
不过,王敬久的“滑头”并不等于没有底线,他不是那种见风使舵、随波逐流的人,抗战时他敢于冲锋陷阵,是因为知道身后有个坚定的阵营,大家拧成一股绳。
解放战争时,他之所以变得谨小慎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透了国民党内部的乱象,各派系之间明争暗斗,自己作为“顾祝同系”偏要去指挥“陈诚系”的部队,下面的将领根本不买账。
连带着他的战斗意志也逐渐消磨殆尽,就像一个拳击手,满腔热血,却始终被绳索缠住手脚,怎么发挥得了全部实力?
刘伯承、粟裕这些解放军将领,虽然每次都与王敬久短兵相接,但他们对这个对手其实挺有评价的,能在重重包围下多次全身而退,这不仅仅是运气,更是老到的判断力和极强的求生本能。
可惜,个人的能力和胆识,终究敌不过大势的洪流,王敬久最终还是被蒋介石打入冷宫,昔日的抗战英雄,最后成了“逃跑司令”,让人唏嘘。
王敬久本人也许没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保命之道”,最后却没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名声。
回头再看王敬久这一生,不难发现,他既不是草包,也不算懦夫,更不是简单的逃兵,他是那个大时代里被裹挟着前行的人物,有勇气,有谋略,也有无奈。
他的“逃跑”,其实是对国民党军队内部腐败和混乱的无声控诉,他清楚自己拼上性命也难以改变结局,于是选择了自保,这既是个人的本能,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王敬久的故事,远比“逃跑司令”这四个字复杂得多,有人说他是“怪才”,也有人说他是“滑头”,可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位能屡次从绝境中逃生的军人,才让我们这些后人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有了嚼头。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