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解放后,市区群众文化生活随经济的复苏得到逐步发展,但周边乡镇则相对发展缓慢。据史料记载,当时只有个别村屯组织起农民俱乐部,文化活动内容也相对单一。
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作为兼具政治宣传、文化普及与精神慰藉的重要载体,以及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传播的关键窗口,电影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娱乐形式,尤其是那些传递革命历史、生产建设等主题,助力凝聚社会共识的影片,也成为连接国家叙事与基层生活的文化纽带。
1953年,吉林省文化局派驻永吉县1个电影教育工作队,开始在全县16个行政区流动放映电影。后来电影工作队改称吉林省第3电影放映队,并逐步另外增建了8个放映队。1957年,永吉县电影管理站成立,统一领导9个放映队,通过强化电影放映管理,使辖区内的群众拥有了更多观看电影的机会。
1957年秋,永吉县政府采取自筹资金、公办民助的办法,在乌拉街镇建成了一座面积为650平方米的电影院。影院设有放映室、观众厅、休息室、售票室,1958年初,电影院正式开业,至此,在永吉县辖区内第一次有了使用固定电影放映机的场所。值得一提的是,地方史料记载,这座影院最初使用的电影放映机是前苏联乌克兰16毫米设备。
然而查阅相关史料后,发现这一记载的表述有值得推敲之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并未大规模进口乌克兰生产的16毫米放映机,但乌克兰技术对中国早期电影放映机的仿制倒是有过重要影响。当时南京电影机械厂曾根据周总理访苏归来带回的乌克兰产16毫米放映机,进行仿制生产并获得成功,随即量产。仿制设备最初命名曾名“乌克兰式”,后定名为“54式”。因此乌拉街电影院使用的放映机很可能是乌克兰式,而非进口于乌克兰。
1965年,乌拉街电影院经历了一次重要改扩建。当时由省电影公司拨款,将电影院的举架抬高,地面改为水泥地面,并增设了化妆室和室内厕所;16毫米放映设备改为长江FL—35毫米移动式电影放映机(后又改为松花江5501型35毫米固定式电影放映机);放映厅内的观众座席也进行了改造(改造后拥有628个座席)。
在当年,乌拉街电影院已然成为城镇生活的象征之一,许多周围村民都将在这里看场电影当作大事,电影院里的工作人员更成为许多人“溜嘘”的对象。另外,一些重要会议和文艺演出也在电影院内举行。
据90版《永吉县志》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乌拉街镇兴建电影院并非孤立事件。当时五里河公社、岔路河公社等乡镇先后建立起能够放映电影的俱乐部,其中岔路河镇俱乐部后来还发展为岔路河镇电影院。可见人民政府在条件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仍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非常在意。
历史地看,乌拉街电影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永吉县历史上的第一座电影院,其营业时间不仅比其他公社兴建的俱乐部都要早,甚至比1961年在吉林市长春路南侧兴建的永吉剧场还要早3年(永吉剧场后被移交给吉林市,即临江剧场)。在永吉县政府迁至口前镇之后,口前镇兴建了规模更大的电影放映场所。
1977年,在被火灾焚毁的原口前公社俱乐部基础上,兴建了面积为1100平方米、拥有840个座席的永吉县口前电影院(今永吉县文化中心址);1982年又在永吉大街与连山路东北角处兴建了建3200平方米的永吉剧场(今永吉县少年宫电影院址)。在发展之路上,规模大意味着实力增强,先设立则代表观念新。作为永吉县文化事业发展历程的特殊标杆,乌拉街电影院的意义无可替代。
因区划变更,如今乌拉街电影院已成为龙潭区内的建筑物。所幸和永吉县其他影院、剧场老建筑不同,乌拉街电影院虽被改用为商店,但建筑物及旧招牌尚存——比起那些消失的和彻底改造的,追溯历史尚有迹可循。
![]()
![]()
![]()
![]()
本文照片由钱丽忠先生拍摄
特别鸣谢钱丽忠先生、刘学生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