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月谈》聚焦报道基层一些单位存在的“跑步机现象”——个别干部远看满头大汗,近看原地踏步,看似忙来忙去,却在做无用功。
![]()
“远看满头大汗,近看原地踏步”,可谓个别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为达到假忙碌的目的,有的基层干部把简单任务复杂化,一个仅需半天完成的工作任务,却要分成三天来完成;有的热衷于在朋友圈“表演加班”,实际遇到难题堵点绕道走;有的过度追求留痕务虚,将大量精力耗费在材料整理、台账记录、调研报告等表面工作上;还有的频繁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看似热火朝天,实则效果甚微……群众对此形象地说:“每人抱着一袋水泥,整天围着工地跑圈,累得满头大汗,实则一堵墙都没砌起来。”
说白了,个别基层干部的“跑步机现象”,实际上是“作秀式忙碌”,是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如此“忙忙碌碌”,最终落得个庸庸碌碌的结果——“忙”得脚不沾地,仍在原地打转,既浪费个人精力又降低团队效率,导致一些民生实事难以得到实质性落实。往深了说,“跑步机现象”会逐渐侵蚀基层组织的健康肌体,破坏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消耗基层政府和党员干部的公信力。
“跑步机现象”本质上是形式主义作祟。要么能力不够,形式主义来凑——部分基层干部脱离了会议和文件便不会工作;要么“只唯上不唯下”,大搞形式主义——有些基层干部为获得领导关注,重上级评价而轻群众口碑,“做样子”大于“干实事”;要么评价考核存在问题,只得走形式——“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或“谁干得好难以衡量,但谁更忙却一目了然”,甚至于“多干多错、少干少错”,这些都让一些基层干部宁愿在“跑步机”上安全打转,也不愿在实干赛道上奋力奔跑。
治理“跑步机现象”,关键在于坚决破除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其一,各地应着力提升基层干部能力本领,促使他们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真正忙出工作成效;其二,推动树立正确政绩观,明确干事创业是为群众负责而非装模作样,用真作为换来群众好感度;其三,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摒弃“以忙碌论英雄”的错误导向,纳入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发展实效等硬指标,让“忙在实处”的干部受到认可褒奖,营造“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的良好氛围。
“跑步机现象”并非小事,危害巨大。各地必须破除“假装很忙”的迷雾,让实干实绩成为基层干部共同的价值追求,让“跑步机现象”在基层“跑”不下去。
来源:福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