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华
今年是我参与援疆工作的第三年。从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出发,向东北方驱车前行,在戈壁上颠簸近3个小时,当“创新奋进,奋勇争先”的标语映入眼帘,便到了我奋战3年的主战场——“疆电外送第三通道”配套电源项目,我国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
“沙戈荒”是沙漠、戈壁和荒漠的简称。这些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区域,往往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为了让戈壁中的“绿电血脉”涌动,我和团队来到这里,全力推进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与6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
在“不毛之地”造“能源绿洲”,是极其困苦的挑战。工地上常年风沙弥漫,狂风呼啸时天地一片昏黄,能见度极低。夏季,地表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吞吐火焰;冬季,气温降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割”在脸上。可作为新能源建设者,我们又无比稀罕这些风和阳光,它们是宝贵的产业资源。忍住施工的苦,就能让更多人尝到绿色能源的甜。小小的“辩证看”透着乐观劲,推动我们不断攻坚克难。
项目越吃劲,建设就越要善使巧劲。施工处于无电区,从百公里外接入电源,需要线路中间多次升压,难度大、费用高,而用柴油发电既不环保也难以持久。经过摸索,我们在8个施工标段建起“小型绿色电网”——白天用光伏发电,储能存电晚上用,既满足用电需求,又实现了“低碳施工”。当工地照明灯第一次靠光伏电力亮起时,大家举着矿泉水瓶一齐欢呼。从此,工地用电等全靠太阳能与储能支撑,实现了能源100%自给、100%低碳。资源匮乏的困境,反而成为倒逼创新的契机。仔细想想,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地,特高压、超超临界、可控核聚变……中国能源业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在打破制约中突围,在终结“不可能”中超越。
在风沙中谋发展,除了巧劲,更要有韧劲。项目地处风区,全年8米/秒以上风速天数超200天,碎石被吹起,砸在安全帽上“砰砰”作响,很多时候一个月只有10天能正常施工。为保障工期,团队清晨盯着天气预报,一旦捕捉到风力减弱的窗口期,大家立刻冲向现场,争分夺秒作业。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安装“风光火热储”多能互补平台核心设备时,吊臂刚抬起,狂风就突然袭来,我死死拽住安全绳,嘶吼着指挥固定设备。直到设备稳稳落地,我已成了“土人”,浑身上下连嘴里都是沙粒。吃土吃苦,又算什么呢?从当年“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到今天在水急、风大、浪高的地方打造能源新天地,中国成为世界上能源转型速度最快的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靠的就是这么一股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
事因行而至,业经为而成。3年过去,从卫星地图上看,这片曾经“似乎被遗忘在世界之外”的“沙戈荒”,变成了现代化的“能源绿洲”。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大风机,一片片熠熠生辉的光伏板,镌刻着我和伙伴们的奋斗足迹。一股股从西北戈壁流向西南山城的清洁电流,成为践行绿色理念、推动西部开发的生动注脚。
今年底,我这个福建汉子的援疆期将满,就要返回原单位了。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团队的伙伴们去向何方,鏖战“沙戈荒”中生出的三股子劲,将永远是我们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作者为新疆华电天山发电有限公司风光项目公司副总经理,本报记者王云杉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1日 05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