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阅读提示·
近日,“天津论坛2025”之平行论坛——“数智赋能·她未来:东亚数字进程中的妇女发展与城市创新”在南开大学召开。汇聚东亚多国多领域专家学者及相关机构负责人,深入探讨了东亚社会文化情境下数智技术与妇女发展、性别关系的互动逻辑,以及女性对数字创新和城市发展的驱动作用。通过研讨交流,学者们期待通过跨界合作与区域经验互鉴,共建智慧驱动、平等共享的数字文明时代。
■ 杜平
近日,“天津论坛2025”之平行论坛——“数智赋能·她未来:东亚数字进程中的妇女发展与城市创新”在南开大学召开。论坛汇聚了来自首尔国立大学、首尔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天津市妇女联合会、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深入探讨了东亚社会文化情境下,数智技术如何重塑妇女发展与性别关系,以及女性主体如何驱动数字创新及城市发展。
开幕式上,南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马焱研究员,天津市妇女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于梅分别致辞。张文宏指出,论坛恰逢北京世界妇女大会30周年与2025全球妇女峰会成功举办之际,既是对北京世妇会精神的传承,也是对全球妇女事业发展的积极回应。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始终关注社会结构性变迁与人民福祉,妇女/性别研究为剖析社会肌理、回应时代命题提供了关键视角。马焱指出,数字技术正重塑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为性别平等带来机遇与挑战。国家已将妇女数字素养提升、数字鸿沟弥合纳入顶层设计。妇联组织联合多部门开展创业扶持和科技赋能项目,助力女性参与数字经济。于梅指出,天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要推动数字中国战略与妇女发展需求相融合,探索妇女与城市共同成长路径。未来天津愿与东亚各国深化合作,拓宽女性参与数字技术、创新创业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共创高质量城市发展新图景。
数智经济与妇女发展
在主旨报告环节,厦门大学叶文振教授从性别平等视角出发,强调女性既是数字经济的参与者,更是数字社会的创造者和贡献者,数字创新、技术向善为女性协调自身的家庭与社会角色提供了新可能。但当前我国仍面临数字科技领域女性参与度偏低、算法存在隐性性别偏见、数字技能性别鸿沟等挑战。需推动观念转变、服务转型与调研转化相结合,完善政策设计、强化数字素养培训、优化权益保障机制,释放数字性别红利,构建更加平等包容可持续的数字未来。
南开大学陈卫民教授以就业为切入点,阐述了数智化对妇女发展的赋能路径及妇女就业的多重影响。数智技术通过改变劳动场景、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等,提升了妇女就业水平和质量。数字经济有助于增加女性就业、缩小低收入群体等部分群体的性别工资差距,但也可能加剧职业性别隔离和高技能部门收入差距,赋能效果呈现群体异质性。要实现更具包容性的数智赋能,需从提升女性数字素养、增强技术包容性、加强算法监管等方面发力。
数字照料的私人性和公共化
首尔国立大学文贤雅高级研究员聚焦东亚城市女性数字照料实践。基于首尔某社区的案例研究发现,作为照料者的女性居民渴望借助数字平台分享本地信息、讲述个人故事、实现日常互助。这种社交意愿推动照料从私人负担转化为公共产品,重建了社区黏性与信任关系,助力构建有韧性的城市照护体系。使数字技术成为培育团结互助的媒介。
南开大学吴帆教授基于数字育儿素材分析,探讨了数字技术对当代家庭的亲职实践与性别分工的重塑作用,阐释了虚拟空间对育儿规范与家庭角色关系的重构影响。她指出,一方面,父职可见度提升,奶爸形象受到关注;另一方面,母亲仍被精致育儿期待束缚,情感劳动负担沉重。同时,祖辈照料者的困境与新世代父母对体验感的重视形成张力。虚拟空间的互动逻辑既能强化传统母职规训,也为挑战性别分工、构建父母共担的照料伦理提供可能性。
性别与技术的交互及应对
香港中文大学蔡玉萍教授聚焦性别与技术,探讨东亚社会性别观念、网络次文化以及社会法律环境对网络问题行为的多重形塑。她打破了早期网络女性主义的乐观想象,通过对香港、台北和大阪三地千余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三地均存在相当比例的网络性骚扰与影像性虐待问题,且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和地域差异。值得关注的是,男性在影像性虐待中表现出意外的脆弱性,同时对网络问题行为的容忍度更高。她揭示了技术的非中立性,呼吁学界与教育工作者正视青年生活高度网络化的现实,将防治重心从实体空间扩展至网络空间。
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陈力女士围绕技术助长型性别暴力的应对与预防展开阐述,分享了全球范围内的良好实践。技术助长型性别暴力是指借助数字技术与网络媒介实施的性别暴力。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针对妇女女童的该类暴力事件发生率在16%~58%之间。这不仅加剧了数字性别鸿沟,也阻碍了女性参与经济和公共生活。应对这一问题需构建多部门协作机制,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的举报和保护体系、推动平台企业落实性别平等原则,加强公众教育和数字素养培育。联合国妇女署也邀请学界开展实证研究,共同推进以权利为本、性别敏感的政策与项目实施。
数字时代的性别表达对话
首尔市立大学金兑妍教授阐释了数字平台在构建认知差异与促成对话之间的双重作用。在中国网络空间中,“韩女”形象多强调其外貌管理、自我表达与社会参与意识;在韩国网络空间中,“中女”展示出传统与现代杂糅、兼具消费力与组织力的特点。社交媒体为青年提供了重构身份与平等对话的空间,中韩网络话语体现出性别认知与文化认同的交织,但其匿名性和情绪化传播也可能强化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吴小英研究员聚焦数字时代的性别表达,指出互联网为性别议题的呈现与讨论提供了全新空间,女性和性别议题在“被看见”的同时也面临挑战。数字性别表达从“共识”向“争议”的转向,不同性别、阶层与代际的观点日益分化。算法推荐和流量逻辑提升了议题可见性,也加剧了群体极化和沟通困境。应加强对算法机制、平台生态以及性别差异的考察,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性别表达与性别关系的深刻重构。
通过深入研讨与交流,学者们认为数智进程中需采取系统性路径以推进妇女发展。政策层面,完善性别敏感的制度设计,推动技术向善与算法治理;社会层面,强化数字素养培育,弥合群体间的数字鸿沟;文化层面,鼓励多元叙事,促进健康的性别对话;在服务与照料体系中,需推动家庭、社区与国家的责任共担。未来,希望通过跨界合作与区域经验互鉴,携手共建一个智慧驱动、平等共享的数字文明时代。
(作者为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