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报道组 徐露婷 通讯员 黄超忆) “叫牛向前是‘嘿’,停下是‘哇’,向左是‘PPP’,向右就是‘666’。”11月9日,在浙江中兴粮油有限公司的稻耕文化馆内,叶忠兴为来参加稻耕研学课的孩子讲述祖辈为驱使耕牛发明的“牛语”。
叶忠兴是一位深耕粮食领域近40年的“老粮人”,19岁便进入开化县国营粮企工作,2000年国企改制后创办了开化首家民营粮企——浙江中兴粮油有限公司。“从小看父辈在地里刨食,太懂农民的辛苦。”这份记忆,正是他坚守服务“三农”的初心。
在稻耕文化馆内琳琅满目的农具中,古今稻耕的变迁脉络愈发清晰。“先辈们或许没有文凭,却藏着智慧。‘牛语’、二十四节气这些代代相传的经验,都是解锁稻耕文化的‘活密码’。”叶忠兴说。
登上文化馆二楼,一组稻耕“兵器架”引人驻足:犁、耙、耖、锄头等整齐排列,一根磨得发亮的旧扁担格外醒目。“这根扁担是父亲留下来的,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叶忠兴的话里充满回忆。和这根扁担一样,馆内每一件老农具都讲述着精彩的农耕故事,犁耙上的锈迹、木柄上的纹路,无不诉说着耕种、运粮、收储的过往历程。
如今,科技正改写着农耕图景。文化馆外,自动化生产线“轰隆隆”运转,每天可烘干200多吨稻谷,稻谷经50多道工序,历时约30分钟便能蜕变为洁白精米。然而工业文明的便利,也让新一代孩子无法真正感受和理解种粮的艰辛。
“让更多人从古今农具里读懂粮食的意义。”这是叶忠兴2019年投入百余万元筹建稻耕文化馆的初衷。场馆以“一粒米的文明之旅”为主线,设研学培训室、农具展示厅等七大功能区,围绕粮食“种植、加工、流通”开展教研学活动。截至目前,已接待研学团、培训团等约6000批次,累计游客超30万人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