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两次公开点名演员于和伟,第一次出现在新闻频道,第二次则在专题节目中。
这两次点名均聚焦于他的“德艺双馨”与“专业扎实”,而非流量或粉丝数据。
同一时间段,某部古偶剧因数据造假被广电总局直接下架处理。 这一褒一贬的同步操作,被视为行业转向的明确信号。
![]()
于和伟出生于1971年东北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早逝,母亲依靠烤红薯艰难抚养多个孩子。
年少的他并无光环,性格内向甚至有些自卑,最大的爱好是翻看老电影并模仿其中角色。
复读一年后,他于22岁考入上海戏剧学院。
毕业后进入南京话剧团,一度经济拮据到每日以馒头咸菜度日,骑着旧自行车往返于宿舍和剧场,冬天双手常冻得发紫。
那些年在北影厂附近的出租屋里,暖气时常不足,角色台词常常凑不满三页。
他最艰难时甚至站在江边自问是否只能当个“会说话的背景板”。
转机出现在2005年的《历史的天空》,他争取到“万古碑”一角,虽未立刻走红,却开启了重要角色的门槛。
![]()
2010年,于和伟在《三国》中饰演刘备。
他摒弃了过往的演绎套路,赋予角色既柔和又隐含枭雄气的复杂特质,开始被观众记住。
2017年的《军师联盟》中,他塑造的曹操摆脱了脸谱化,展现出厚重感。
2021年,《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更被评价为“灵魂附体般的表演”,这部剧集最终助他在白玉兰奖台上坦言“终于不用陪跑了”。
央视点名称赞他在《沉默的荣耀》中饰演英烈吴石的表现。
为塑造角色,他提前两个月查阅史料、拜访原型人物后代,一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台词,凭借眼神与分寸把握打动观众。
剧中一个整理袖口的即兴动作,细微处透出角色“伪善又心虚”的质感。 他的社交账号鲜有精修自拍,更多是关乎家国情怀的节日注脚。
![]()
此次央视点名被解读出三大信号。
第一是“流量神话”的破灭,实力派演员价值回归。
第二是行业导向开始强调作品本身的质量与社会价值,而非噱头炒作。
第三则预示着监管将持续收紧,要求艺人自律,推动行业走向更规范的秩序。
与于和伟的低调坚持形成对比的是,某部古偶剧因数据造假被迅速下架。
这种“打假”与“立标杆”的同步操作,显示监管端与传播端正形成合力。
业内人士观察到,平台的采购标准可能将更侧重文本完成度、主创履历与价值导向。
回顾内娱十年,“归国四子”的命运起伏成为流量时代变迁的缩影。
2023年初的金鹰奖项将最佳男配角授予马少骅,最佳女主角由殷桃获得,网友评论称“好演员值得”“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
2025年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蒋欣的获奖,同样被视为对长期坚守表演初心的肯定。
当前剧组开机先吹投资额、上线即晒预约数据的现象仍不鲜见。
但《人民的名义》《狂飙》等剧依靠口碑实现逆袭的例子表明,观众心中自有衡量作品质感的秤杆。
演员郝蕾曾指出,某些制片人公开以粉丝量作为选角标准,认为“演员演得再好,没有粉丝就跟零差不多”。
于和伟在片场常与导演反复斟酌细节,曾为了一场戏的真实感,坚持要求“镜头里的泥浆得是真的”。
这种对真实的执着,与他早期在出租屋边啃馒头边琢磨角色的状态并无二致。
从龙套到主角,他走了二十余年。
央视的点名与劣迹作品的下架同时发生,预示着流量热度的保质期正在缩短。
当观众开始追问镜头下泥浆的真假,当奖项一次次颁给低调的实力派,这套新的行业逻辑是否真能彻底清洗数据泡沫浇灌的虚假繁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