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掰扯个实在的:每次听人说“宝钗配不上宝玉”,我都想拍案而起——这根本是弄反了!要我说,不是宝钗配不上宝玉,而是宝玉压根接不住宝钗那份通透与周全,甚至从某些方面看,是他“配不上”宝钗。
![]()
先论家世。
薛家即便不如从前,仍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一,与贾家门当户对。宝玉是荣国府的命根子,宝钗是薛家的掌上明珠,出身旗鼓相当。更何况,薛家虽失顶梁柱,宝钗却能协助母亲料理家事,连薛蟠惹出的麻烦,她也能不动声色地收拾妥当。
反观宝玉?除了在大观园里与姐妹们吟诗作对,何曾关心过家中账目、人情往来?连袭人劝他思量将来,他都避之不及。
单论持家之能,宝钗早已遥遥领先。
再说待人接物。
宝钗的周到并非做作——史湘云想做东设宴却手头拮据,正暗自着急,宝钗一眼看穿,不仅备好螃蟹、酒菜与场地,还贴心嘱咐:“别叫人知道是我帮的,免得你心里不自在。”这份体察与细致,园中几人能及?
再看黛玉,起初对宝钗心存芥蒂,但宝钗一句“我也是从小没爹,懂得你心里的苦”,又劝她勿多看杂书以免惹人闲话,竟让黛玉心服口服,二人终成知己。
而宝玉呢?对黛玉除了反复说“你放心”,实际困境中又能做什么?黛玉咳嗽,他不过递杯热茶;宝钗却记得她需燕窝调理,悄悄送去,连烹煮方法都细细交代。
![]()
更有人批评宝钗“功利”,为当宝二奶奶才接近宝玉。
可细想,宝钗何曾强逼过宝玉?他不爱科举,她只偶尔劝一句“该为将来想想”,从未如贾政般厉声斥责;宝玉挨打,她赶去送药,手颤眼红道:“你但凡听我一句,也不至如此。”那份心疼绝非假装。她知宝玉向往自由,未强改其性情,反而陪他谈诗、在他才思枯竭时点拨思路——若这也是“功利”,那这功利也太过走心。
论及“通透”,宝玉总活在自己的“女儿国”里,视外界为“混账世界”;宝钗却清醒地知悉:生活不止风花雪月,更需烟火气。探春理家时,她提出“承包大观园”之策,既省开支又调动下人积极性,连平儿都赞“这主意太妙了”。
而宝玉一听要让婆子管园子,反嫌“俗气”——可见,宝钗想的是“如何让家业延续”,宝玉想的却是“如何让自己惬意”。格局之高下,不言自明。
还有人嫌宝钗“没情趣”,不及黛玉与宝玉“灵魂契合”。但情趣也分种类:黛玉与宝玉谈“落花流水”,宝钗同样能与宝玉论“诗中典故”,甚至更通“诗外之理”。
更何况,婚姻不能只靠伤春悲秋,需有人持家理事、周全四方。若贾家未败,宝玉娶了宝钗,她可掌家应酬,容他在园中继续吟风弄月;若娶黛玉,二人终日对泣,家事无人操持,迟早难以为继。
![]()
说到底,宝钗并非配不上宝玉,而是她太“实”,实得像能落地生根的“大人”;宝玉却太“虚”,虚得只愿蜷缩于自己的小世界,不敢直面现实。宝钗的好,需懂生活之人方能接住;可宝玉不懂,他只要“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浪漫,却看不见宝钗背后的担当与温柔。
别再说什么“宝钗配不上宝玉”了——真要论起来,是宝玉没那福分,接不住她那份沉甸甸的好。
致作者:《写乎》致力于文化与历史的传播,仅仅根据作者意愿开通赞赏,赞赏所得全部归作者。
投稿邮箱:499020910@qq. 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