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国际青年创新大会上,老工对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教授进行了专访。柳冠中教授在论坛现场进行了关于“设计的逻辑”的主题演讲。
本期的《遇见设计师专访》将呈现2025国际青年创新大会柳冠中教授的 专访内容,干货满满,下面跟随老工一起来看看吧~
![]()
柳冠中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独家专访视频
01
老工: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设计似乎无处不在,但它的本质却愈发模糊。在您看来,在当前这个被消费和技术驱动的时代,设计最根本、最不应该被遗忘的“初心”究竟是什么?
柳教授:现在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时代:一方面要推动商业发展、促进消费,但另一方面,设计的根本宗旨却不该只是为了消费。人活着,难道仅仅是为了消费吗?设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提出:设计的东西必须能够被制造出来,所以它被叫做是“产品”。但成为产品并不是终点,产品是为了销售吗?它需要进入流通环节,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流通的目的是什么呢?对一位普通家庭妇女来说,她并不关心产品如何生产、如何流通,她在乎的是“好用”就行。而今天,设计还要考虑可持续性,产品从诞生到废弃,再到回收利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设计的介入。因此,设计贯穿了从作品到产品、商品、用品,直至废品的全过程。设计师的职责不是只做最后一道工序,打造所谓的“爆款”或商业策划。今天很多人误以为设计就是为了做商品,这其实是商业文明带来的片面认知,商品只是设计链条中的一环,一旦只聚焦于此,就会出问题。
![]()
那么,设计的“初心”到底是什么?是让人的生活更合理、更健康、更安全,而不是为了盲目刺激消费。消费不是目的,而现在的误区恰恰是把设计当做促销工具,这仅仅是商业美术,远非设计的全部内涵。
当然,对于学设计的年轻人来说,他们首先要生存,就必须进入这个消费社会的体系中,完成商业环节的要求。但他们心里不能只装着“消费”二字,这正是当前设计教育中一个重大的问题。
02
老工:当下“国潮设计”非常流行,但很多作品似乎都停留在符号和元素的堆砌上面,在您看来,什么才是真正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设计?
柳教授:“国潮”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商业口号。所谓“潮”, 意味着短暂,商业就希望这波潮流过去,还会有下一波,每一次潮都意味着可以挣钱。
国潮应该是承载中华民族的性格与品格。那么中国的真正的品格是什么?是潮吗?恰恰不是“潮涨潮退”的跟风与丢弃,它歪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格。所以我们必须纠正中华民族的风格是什么。
![]()
当前存在的一大误区,是将中国风格简单等同于某些符号或物件,例如故宫、祥云纹、榫卯结构,或是盲目模仿明式家具。这是中国品格精神的一种反应,它本身是要替代掉的。所以一说国潮可能就会马上去仿新中式,做一个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的确有其美学价值,但它诞生于特定时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更多是为了展现身份与场面,而非满足现代人机工学下的日常使用。若今天仍生硬照搬,而不考虑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坐上去未必舒适,更难以融入真实生活。这种将传统固化为符号的认知,是非常浅薄的。
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回到过去,是为了找未来。我们不可能再回去当封建士大夫、坐在轿子上、骑马出行。今天的生活形态已经完全不同了。真正的“传统”,不是固化的物或符号,而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精神。
![]()
因此,今天我们谈“国潮设计”,不能停留在表面的造型与图案上。真正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设计,不是形式的复制,而是精神的延续。
03
老工:面对AI的冲击和内卷的就业市场,许多设计师陷入焦虑和迷茫,在您看来,他们最应该坚守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内核”是什么?
柳教授:AI 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技术,技术永远是一种工具,至少在目前可见的年代里,它仍然只是工具。也许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后它会发展变化,但当下,它仍然是个工具。我们必须要学会使用AI,不仅仅是“拥抱它”,而是要掌握它 、要驯服它,让它为你服务。
而关键还是在于人的头脑,AI所代替的,就像工业革命时期机器代表体力劳动,而现在它取代的只是部分简单的脑力劳动。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个原理, 它不会取代真正的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如何引导它输出答案。如果你连问题都问不出来,AI给你再多的结果也只是一堆“垃圾信息”。
![]()
AI 的出现,实际上淘汰的是那些不愿意动脑的人。就像工业革命时代一样,也是替代了一大部分职业,但是新生的有很多新职业,所以不用担心 AI 的出现,你要学会驾驭它。不能敌视它,敌视它没用,因为时代的发展不可逆,只有掌握它、理解它的程序与逻辑,才能真正“指挥”它。
年轻设计师首先要清楚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于判断力与创造力。就像 AI 一个钟头可以出上千个方案,但最终选哪个、为什么选,这仍然要人来决定的,这种判断基于你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以及你所掌握的独特资源。
这一点必须清醒,否则我们就会沦为 AI 的奴隶。我们要做的,是AI的主人。
![]()
04
老工:如果以您的“事理学”为纲来重构设计教育,您认为必须设立的、最核心的基础课程是什么?
柳教授:设计基础课程实际上就两种。
第一个是掌握动手能力。动手的过程是人类认知世界、发现新问题的过程。AI 只能调用已有的知识和数据,而人类通过动手实践,会产生新的体验与感受,这是 AI 无法具备的。
第二个是学会认识问题的本质。这就像马斯克提到的“第一性原理”,比如眼镜是什么?眼镜是让人“看得远、看得清楚”。笔是什么?笔是要“传递信息”。
![]()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事物的目的”,就能摆脱对既有形式和物质的束缚,实现思维的超越。
所以在教育体系中,一种叫职业学校,你必须学会技能,去做 AI 做不了的事。实际去做,一操作,一动手,因为人的进化就是做,人从猴子的区别就是下地,下地以后解放了双手,这是人类最根本的进步。双手一动,脑子发达了,所以必须要学会动手,不能总在电脑前做虚拟的思考。
要手脑并用。手,是让我们具备行动和创造的能力;脑,是让我们看清问题的根本,理解“它究竟是干什么的”。比如“沙发”,它并不只是沙发这个物体,而是的一种“坐”的方式。那么人也可以坐在石头上、坐在火车上、婴儿也可以坐在母亲的怀抱里。这些都是“坐”的不同解决方案。
正因为人类具备这种不断的创造力,我们才能在几千年的文明中不断演进,找到千变万化的解决方案。而这正是 AI 所不具备、也永远难以替代的地方。
![]()
05
老工:对于中国工业设计的未来,您个人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柳教授:最大的期待就是“换道超越”。
![]()
如果总是跟随外国,我们永远在后面。过去所谓的“中国制造”,重点在“造”的优势,但不能只靠低成本和加班红利,这样我们就没有未来了。
真正关键的是 “制”,“制”是标准,是评价体系。我们要结合中国国情与当前国际形势,重新定义属于自己的 “制”,这样才可能诞生新物种、新产业,这才是中国工业设计的真正优势。
![]()
06
老工:您最想对今天年轻的设计师和学生们说些什么?给出哪些建议?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他们需要承担怎样的角色,完成哪些核心任务?
柳教授:对于今天的年轻设计师和学生们,我想提出三点核心的建议:
第一点,必须真正地“深入生活”。
不要总是待在家里、待在电脑前、总去吃外卖。要真实地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经常说“经历是财富”,你要多去经历,只有亲身去经历、去感受,你才能对生活有真切的体会,这是最基本的。
第二点,要“训练头脑”,看问题的本质
我常举例子,眼镜不是“眼镜”,是让眼睛更锐利;笔的本质不是“笔”,而是“传递信息”。设计师需要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是人类思维独具的优势,是人跟动物的差别。
第三,要学会“真诚地合作”
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你必须学会利用社会平台和资源,与他人协作。这是一个需要协作的世界,自私自利、只想着一鸣惊人或独霸的心态是不行的。
总结而言,这三点我们的年轻人必须学会,一是深入生活、二是能够思考本质,三是善于跟别人合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