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以下简称“15北”)任务圆满完成。此次考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参与该航次的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极地”号破冰科考船是第二次执行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在“15北”临时党委的带领下,全体船队员坚决做到“讲大局、讲团结、讲服从、讲奉献”,以崇高理想为引导,以团结进取奉献的精神为支撑,立足岗位履职尽责,顺利完成了全部科学考察任务。
![]()
船舶保障有力,助力北极考察
极寒多变的天气和复杂的冰情给北冰洋科学考察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极地”号船长朱进党介绍,“极地”号今年打破了去年该船在极区航行的最高纬度记录,作业位置的冰层更加厚实和坚硬。在冰站作业时,船舶冲破冰层,船身周围冰层破碎严重,难以采用以往“坐冰”的方式保障人员和调查设备上下船,影响作业安全。船舶驾驶团队及时总结经验,依托船舶优秀的定位和推进设备,调整为“靠冰”方式,既保证了各项调查作业安全顺利进行,又节省了大量作业时间。
![]()
在冰区航行,船舶的动力保障也至关重要。“极地”号轮机长刘军表示,本航次任务时间较长,轮机部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燃油和淡水供应。通过计算,“极地”号科学采用单台发电机运行提供电力、备用一台发电机应对应急情况的方案,同时实现节约燃油的目的。“极地”号在冰区航行时,主推进电机经受住海水温度低、密封舱密封效果下降等考验,保障了科考任务顺利进行。
![]()
航次提前谋划,备航精心组织
为确保航次任务圆满完成,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保障中心专门成立了海洋科学考察备航工作组,统筹开展航次准备工作。从船舶检修到物资采购,从人员培训到装备调试,工作组对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
工作人员利用AUV进行水下探测,完成了螺旋桨缠绕物清理、吊舱海生物清除等关键水下检查;同时对船载调查设备进行反复调试,用“全方位保障”为科考队员筑起安全屏障。
![]()
多学科综合调查,国产装备显神威
相较于传统的远洋调查,极地科学考察在任务内容上呈现出高度综合与复杂的特点。“极地”号凭借先进的调查装备,系统开展了多学科多类型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科考队员王鹏磊介绍,本次极地科考任务涵盖水文、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综合性强、类型多样。极地环境的特殊性对数据采集与现场分析提出了更高要求。全体队员凭借高度协作,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合优势,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
科考队员曹然深有感触地说到,此次北极冰站作业面临着强风、大雾、融池等极端复杂环境,对设备和人员的要求与深海大洋作业完全不同,我们搜寻合适的作业冰站,详细制定冰上试验流程及安全预案,确保每个冰站的任务顺利完成。
![]()
实验部胡宇去年也参加过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他表示,相较于去年,本航次冰站作业区域内冰脊、融池较多,作业难度极大。本航次国产“拼搏”号气垫艇发挥巨大作用,累计完成了7个大班次、19个小班次的实验设备载运及人员运输任务,保障了长期冰站最远端作业点的顺利开展。气垫艇机械和电气设备工作稳定,充分验证了国产极地装备的可靠性能。
![]()
党建与文化并进,凝聚考察精神
航次期间,“极地”号临时党委多次组织开展集体学习、主题党日、青年理论学习与文化活动,营造了“团结奋进、勇于探索”的考察氛围。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副书记、副领队、北海局保障中心副主任高延铭表示,临时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与航行保障、科考任务深度融合,为高标准完成本航次任务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临时党委通过开办《极地之声》船刊、举办北极大学、举行升旗仪式和北极圈入圈仪式等特色活动,有效增强了全体船队员的使命感和凝聚力。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的顺利实施,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北冰洋环境监测、海冰变化研究与生态系统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也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与极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极地”号,以冰为路,以海为书,再次书写了中国极地科考的崭新篇章!
文字:胡宇
图片&视频:“15北”科学考察队
校对:梁君威
新媒体编辑:姜翰林
信息来源:自然北海。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