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OP30既是检验去年COP29成果的“第一次大考”,也是确保全球在2030年前将温升控制在1.5℃目标轨道上的核心节点。纸面承诺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摆在COP30面前最严峻的考验。
![]()
图片来源/新华社
■赵姗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11月10日在巴西北部城市贝伦开幕。本届大会聚焦多项重要气候议题,呼吁全球携手为应对气候危机寻找共同解决方案,加速减少排放,增强气候韧性,推动包容、公正地转型。
今年正值《巴黎协定》签订十周年,COP30被赋予承前启后的关键意义,它既是检验去年COP29成果的“第一次大考”,也是确保全球在2030年前将温升控制在1.5℃目标轨道上的核心节点。
持续异常高温、海洋热浪频繁、八成珊瑚白化……全球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已发出强烈的警示信号: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最新通报》显示,2024年已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浓度与海洋热含量在2025年继续上升。2025年3月,北极海冰范围达到了1380万平方公里的年度最大值,是有卫星记录以来最低的北极海冰年度最大范围;而南极海冰范围全年持续低于历史均值。尽管受自然因素影响出现小幅短期波动,但全球海平面长期上升趋势仍在延续。肆虐的暴雨洪灾、极端高温和山火等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全球生命、生计及粮食系统造成连锁式冲击,导致多个地区出现人口流离失所的现象,阻碍了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寒冷事件反而可能增多。近日,气象学家警告,有迹象表明,环绕北极的极地涡旋可能会减弱,这将导致寒冷空气在今年冬季向北半球的南方蔓延。今年冬季,美国、亚洲及欧洲部分地区遭遇极端严寒的可能性正不断上升。严寒天气可能推高电力与天然气价格。目前,通胀水平仍居高不下,主要经济体也显现持续疲软迹象,能源价格上涨将进一步加重消费者的成本负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0月29日发布的《2025年适应差距报告》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的资金缺口正不断扩大,威胁到生命安全、生计稳定和经济发展。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每年的适应气候资金需求超过3100亿美元,这远远超出当前发展中国家能获得的国际公共适应资金。但《2025年排放差距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9月30日,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巴黎协定》缔约方提交或宣布了包含2035年减排目标的更新版国家自主贡献。除一些国家提交承诺进展缓慢外,不少国家甚至无法按计划实现其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报告》还显示,即便各国全面落实目前已有的国家自主贡献承诺,本世纪全球变暖幅度预计达到2.3至2.5摄氏度,超出《巴黎协定》设置的2摄氏度目标。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贝伦气候峰会上所言,“谈判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是落实、落实、再落实的时候。”
在COP30会前,中国接连释放出坚定信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月8日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白皮书强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全球广泛参与、共同行动。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合作,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关于COP30的基本立场和主张:一是发出积极信号,提振多边进程的信心;二是坚守并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三是统筹推进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谈判;四是促进国际合作,为推动气候行动营造良好环境;五是推动全球绿色公正转型。
应对气候危机仍然征途漫漫,全球必须以更快速度奋力前进。COP30被广泛认为是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适应型COP”。大会计划正式推出“全球适应目标”(GGA)指标体系,用于评估各国在应对极端气候方面的进展,还强调将适应从“可选项”转变为“必选项”,推动其成为气候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
纸面承诺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摆在COP30面前最严峻的考验。当世界齐聚贝伦时,需要的不仅是宣言,更需要实践范例。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