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古诗遇见AI:白云区语文课堂迈向“数智”革新
——转载自《白云融媒》2025-10-13 报道
10月11日,“白云区中小学AI赋能课堂教学”研讨现场会初中语文专场在广州市庆丰实验学校举行。在这场由白云区教育研究院组织、全区初二语文教师参与的活动中,大家深切地认识到:AI不再是遥远的技术概念,而是教师教学的“超级助手”、学生探索的“智慧伙伴”,正在重塑着千年古诗文的教与学方式。
![]()
“白云区中小学AI赋能课堂教学”研讨现场会初中语文专场
AI绘境:当诗歌意境被一键生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当天,在颜乐天纪念中学语文老师肖春兰的《AI穿越千年·崔颢〈黄鹤楼〉诗境探秘》课堂上,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体会诗歌音韵之美后,一项全新尝试正在展开——肖春兰根据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输入AI指令,生成相应图片。
![]()
![]()
颜乐天纪念中学《AI穿越千年·崔颢〈黄鹤楼〉诗境探秘》课堂。
肖春兰还巧妙地以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为《黄鹤楼》搁笔的片段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寻这首被誉为“唐人律诗第一”的千古名作的魅力。在AI工具的辅助下,抽象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被转化为具象的视觉画面,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解析“愁”的多重内涵与诗歌意境。
同日,庆丰实验学校语文老师田原的《AI智绘〈渡荆门送别·共探太白送别情〉》课堂则上演了一场“AI绘境PK赛”。学生们围绕“四川网友和湖北网友各执一词,都认为《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写给当地的最美诗篇”这一话题展开探讨,通过文字描绘诗句中提及的场景,再使用“豆包”AI生成对应图像,评选出最佳作品。
“AI让我脑中的想象变得更加具体化。”庆丰实验学校学生蒋芝芸分享道,“虽然AI生成的画面还有些小缺陷,但相信它会变得越来越好。”她的同学乔毅航则体会到AI能帮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荆门山的地理位置,同时还更深刻地感受了古人的智慧与荆楚大地的壮阔。
技术赋能:从规模化到个性化的教育变革
“我们正处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白云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杨丽梅在研讨会上表示,教育的核心正在从“规模化生产”向“个性化培养”深刻转变,从“知识传授”转向“立德树人”“素养育人”。
石井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彭晟亮介绍,自2022年广州市被选定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项目以来,白云区作为先锋实验区,以“一横十纵”为战略蓝图,全面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我们启动‘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项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数智教学的融合,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
在实践层面,AI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三元里中学老师李鸿娟分享了她借助生成式AI快速创建学案、测验与课件的经验:“输入课文与目标,AI自动生成翻译、习题与课件素材,可以显著缩短备课时间。教师再结合学情微调,实现分层适配,释放精力聚焦教学设计深度。”
人文与技术的辩证:AI不是替代而是赋能
尽管AI技术带来了课堂革新,但与会教师普遍强调,技术的价值在于赋能而非替代。
田原指出,在AI绘境环节,学生对生成画面的“不满意”恰恰达到了教学目的:“通过辩论不满意之处,他们更能理解诗歌字词锤炼的精妙,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她观察到,当学生使用更优美、生动的语言给出指令时,AI生成的画面更符合心中所想,这反过来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肖春兰则分享了AI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AI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文章框架指导,进行作文批改,学生还能结合老师的评语用AI修改作文,其及时反馈的特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白云区教育研究院初中部部长、语文教研员黄少娟在评课时总结了AI赋能课堂的五大亮点,即有效建构“师-机-生”三元课堂结构;助力诗歌学习目标达成;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增加课堂教学表现力;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深度学习。
“AI不是教师的替代者,而是教育的赋能者。”黄少娟强调,“AI时代,教师应是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技术的整合者、情感的守护者。”
文 | 党英伟
图 | 伍世柱
编辑 | 曾晓泳 王晓美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