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一个迅速老龄化的社会,意味着一个庞大且持续扩展的护理需求市场。数据显示,全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高达550万人。然而,与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内居高不下的流失率——新增从业者中有40%至50%在短时间内离开岗位,乡镇地区尤为明显。
这种“热度”与“冷却”并存,揭示了养老护理行业的现实困境。工作强度大、情感消耗重是许多护理员最直接的体感。尽管不少人手中持有专业证书,甚至经历过系统培训,但现实中的照护场景往往远比教材复杂。比如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已有约3500万,对于这部分老人照护工作,无可避免会在细微之处超出“标准化操作”或“规范化流程”的范畴。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养老护理行业标准化与专业化建设。在IPP助理研究员卢克玲看来,程式化的养老护理流程虽有助于规范操作与规避风险,却因琐碎细节拉长了照护时间,推高了工作复杂性。同时,养老服务的“医学化”趋势要求护理员将大量科学指标内化为行为自觉,这使其面临传统照护经验与现代知识体系之间的转换压力。
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一线护理员在身心消耗中面临被异化为“冷静护理工具”的风险。这不仅关乎职业处境,更触动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照护过度被科学与规范程序主导时,如何才能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养老护理本质?
![]()
卢克玲 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助理研究员
养老护理,是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身体照护、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等展开的服务。这个过程既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老人)之间的直接互动,也涉及以医学为代表的科学知识,对身体状态的标准化界定和操作规范。
因此,对于身处一线的养老护理员而言,不仅要掌握程式化的护理技能,还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在自身的经验与现代医学规范之间进行转换与平衡。
与此同时,由于老人的社会关系及照护空间等方面的约束,养老护理员还需应对照护评价、组织管理等问题。
由此看来,一线养老护理员确实非常不容易。
![]()
养老/看护行业招聘职位数占比TOP10城市。图源:智联招聘
一、以卧床老人进食为例,怎样护理才算“程式化”?
当前的养老服务普遍推崇专业化、规范化、高质量等理念。落实到具体的照护服务过程中,则表现为一线护理员(包括医院护工)按照一套被高度拆解、精细化的流程,为老人提供服务。
理论上,将照护动作统一标准后,护理员可以通过长期的行为重复熟练掌握相关技能,从而提高效率、节省照护时间。然而,现实中发现,这种程式化护理反而增加了照护工作量,并推高了照护过程的复杂性。
![]()
今年以来,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围绕养老等保障重点民生服务促进就业。图源:新华社
以常见的协助老年人卧床进食为例,护理过程涉及老年人身体评估、沟通交流、四项准备、体位管理、进食技巧与风险注意事项、进食后的整理归纳、护理叮嘱以及护理记录等环节。具体而言:
1.身体评估。这一步主要是了解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精神状态和情绪状况,既关系到老人能否顺利配合接下来的照护,也直接影响护理员在服务方式上的判断与决策。
2.沟通工作。沟通贯穿护理全程——从护理员进入房间开始,到护理结束为止,都需要与老人保持高频次、具有人情味的交流。例如,护理员要核对老人的手腕带信息和床号,询问姓名;在摇床前提前说明即将进行的护理动作,摇床过程中询问是否有不适感,摇床结束后还要确认老人对当前坐卧姿势是否感到舒适。
此外,进食环节同样需要细致入微。护理员需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吞咽功能和口腔状况检查,做好手部清洁、润喉、垫方巾、擦拭嘴巴等。每一个动作都要提前告知老人,并观察其反应或询问感受。同时,对老人积极的配合要及时给予语言或动作上的鼓励,让老人切实感受到被尊重与被认可的情绪价值。
![]()
今年7月,“养老服务师”被列入第七批新职业,明确养老服务师为从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综合需求评估、方案制订与实施、照护技术实施与培训指导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图源:新华社
3.四项准备。养老护理前有四项关键准备:环境准备、护理员准备、物品准备和老人准备。
其中,环境准备有基本要求——环境应保持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光线明亮,地面无积水,空气清新无异味。护理员准备则要求护理人员着装规范、干净整洁,不佩戴饰物,指甲不过肉,佩戴口罩,并按照“七步洗手法”完成手部清洁。物品准备会因护理内容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在饮食照护中,需要提前备好靠枕、枕头、床上餐桌、食物、水杯(温开水)、纸巾、方巾等物品。
4.老年人体位管理。体位管理是护理中的重要环节。进食前,要先将老人的体位从躺姿调整为坐卧位;进食结束后,应让老人静坐30分钟,再协助其恢复为躺位。对于有特殊需求的老人,例如需要从床上转移到轮椅的情况,护理员必须熟练掌握转移技能。
具体操作中,护理员让老人双臂环抱胸前、双腿屈膝,将其抱起并侧坐于床边;然后让老人双臂搭在护理员肩上,护理员双腿前后分开、微屈,用膝盖抵住老人的膝盖,以自身为支点将老人平稳转移到轮椅上,再协助其进食。整个过程中,都要始终关注老人的感受与反应。
5.进食技巧与风险注意事项,这一环节主要包括食物的形态(普通饮食、软食、半流质、流质)、进食总量与单次份额(每勺约三分之一)、进食温度、进食前的润喉、进食速度、进食后的体位管理,以及在发生呛咳或噎食时的正确应对方法等。这些看似细微的细节,都是确保老年人安全进食、舒适用餐的重要保障。
6.收尾工作。收尾工作包括护理员洗手、整理和归纳物品,随后叮嘱老人注意特别事项,告知床头铃的求助方式,最后记录老人的进食量、进食时间及进食反应等内容。
![]()
图源:新华社
二、程式化护理,是否让护工越来越难?
结合以上对老年人卧床进食流程的梳理可以看到,科学化指标与人文性关怀在老年照护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科学化指标将个体关于单项活动的过程细化为可被观测的不同环节,并为多数动作赋予注意事项,从而减少因护理员操作不规范所导致的护理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护理科学化确实有助于养老机构的集中式、批量化管理。而与此同时,以老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集中护理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关系。
但问题在于,首先,国内养老机构所接纳的照护对象并不单一,而是包括失能、半失能、术后康复、长期卧床、认知症患者,以及需要压疮处理、鼻饲等特殊照护的群体。这意味着,护理员必须同时掌握并运用多项护理技能。
当过于强调科学规范和程式化流程时,虽然便于机构的统一管理和风险规避,却使护理员陷入机械化的操作细节之中。而事实上,机构中没有两个情况完全相同的老人。要把人文关怀真正融入护理细节,护理员不仅要在每一次照护中进行细致的言语沟通,还要在过程中给予老人情绪上的安慰与支持。
其次,照护动作的标准化与流程化,实际上延长了理论上规定的照护时间,也让护理员承受了更大的身体负担和情绪压力。
再次,对老年人而言,虽然这些科学化的照护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健康与安全。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类服务往往以人文关怀之名,将老人的身体他者化——他们被要求频繁回应护理员的询问、对护理行为做出反馈,成为医学知识的实践载体,而非能够自主感受、自由表达的主体。现实中,许多养老机构的老人本就伴随各种生理不适,过于频繁的关切与“礼貌化”交流反而压抑了他们表达真实需求的意愿。
归根结底,科学照护需要被重新审视。我们既要看到科学标准在照护中的功能性作用,也要理解这些规范和流程对于机构管理、护理员与老年人所产生的现实价值。同时,更应思考:当护理员与老人面对外界对“科学护理”的期待与评价时,他们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又会在行为与情绪上呈现出怎样的反应与定位。
三、怎样护理,才算做到“医学化”?
养老护理面对的是机能逐渐衰退的老年身体。由于人体是一个连带性极强的系统,养老服务在本质上需要同时回应生活照护与医疗护理两个层面的需求。
在实践中,多数养老机构由于无法根据分类精准匹配专业贴合度较高的养老人才,如注册护士、执业助理医师等,只能通过培训护理员的方式,使其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从而提升人才能力的综合性,以节约人力成本并规避潜在的照护风险。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正在上课。图源:新华社
如此一来,一线养老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种类非常多,而且必须理解每一个照护动作背后的知识原理。
例如,在为便秘老人进行腹部环线按摩时,需要按照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操作。再比如,护理员需要了解医学营养方面的知识,掌握食物营养素与机体代谢之间的关系,为不同老人制定粗细、荤素搭配合理的饮食计划;并根据老年人咀嚼和吞咽功能的差异,决定将食物加工为软食、半流质或流质。
同时,照护失能和失智老人时,护理知识与注意事项会更加复杂。认知障碍老人常会出现异常行为,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周围环境“对象化”为具有威胁或攻击性的场景,这时护理员需要迅速判断其行为,并采取恰当的干预方式。
此外,在日常照护中,观察和记录老人的身体状态同样至关重要。必要时,护理员还要根据观察结果实施差异化护理。比如,目前医学上将老年人的排泄问题分为便秘、粪便嵌顿(较为严重)、腹泻、排便失禁和肠胀气等几类,每一种问题的成因各不相同。
最后,护理员需要识别不同生理表征所反映的老年人身体问题。最常见的例子是对老人尿液和粪便颜色的判断:如大便呈柏油样颜色,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呈陶土色,则可能是胆道梗阻等。这类一线的临床观察,往往直接影响养老机构采取何种医疗介入措施。
四、护理医学化背后,护工变成了“护理工具”?
上述情形说明,当下机构养老服务普遍引入了医学护理标准,而正是这些医学化的要求,让养老服务具备了更强的专业化特征。
然而,当照护过程被医学指标过度限定时,机构对一线护理员的学习与掌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仅以温度为例,护理员必须清楚:洗头室温应保持在22—26℃,更换造口袋所用温水需控制在35—37℃,进食水温则应维持在38—40℃之间。
除此之外,时间、颜色、形状、气味等要素也都有相应的医学要求,这使得护理过程逐渐演变为一个个被医疗技术全场景“监控”的窗口。护理员不仅要接受高标准的动作训练,还要面对科学知识体系对传统照护经验的不断替代。
![]()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五部门日前发布《关于开展医养结合促进行动的通知》。图源:新华社
如果说养老服务的目标在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那么医学标准的融入确实有助于减缓老年人因机体能量衰退所带来的生活困境。
但问题在于,完成这些服务动作的主体是一线护理员,而护理过程又带有明显的双向互动性。如果护理员自身被异化成冷静、机械的“护理工具”,那么所谓的高质量护理又从何谈起?
再者,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出现科学知识与身体本能难以调和的情境。一方面,一些医学标准并不能全面反映老年人的真实状态。例如,医学要求老人应在特定时间入睡,但患有BPSD的老人往往会在半夜起身活动。那么,这是否就能直接被视为病情加重?这一问题本身就值得反思。
另一方面,护理员也常常面临现代科学知识与传统照护经验之间的转换挑战。若过分强调将科学知识体系完全内化为护理员的行动自觉,就容易让理性被简化为一串医学指标的“象征性存在”。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许多护理员往往只想尽快完成规定动作和配套语言,不出差错,然后抓紧时间休息。
★本文作者:卢克玲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点击图片链接阅读更多卢克玲的文章
IPP公共关系与传播中心
排版|周浩锴
审校|刘 深
终审|刘金程
IPP评论热门文章
孟维瞻:马姆达尼当选纽约市长,他会让美国走向“社会主义”吗?观点集锦|郑永年:中美关系的“新常态”是什么?
深圳卫视|专访郑永年:中国的下一个五年,两个判断很重要
李婷:纺织服装业为什么能成为“民生产业”?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