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的诊室里,一个30岁的小伙,眼神呆滞,不能正常说话,穿衣吃饭都无法自理,智力水平退至3岁儿童状态——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是他长期熬夜的习惯。
这个令人揪心的案例,并非个例。这家医院近一个月内已经连续收治8例脑膜炎患者,平均年龄仅26岁,最小的年仅16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长期熬夜、作息昼夜颠倒,有的熬夜打游戏,有的刷手机到凌晨两三点。
熬夜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中更致命。
![]()
熬夜是在透支生命,补觉也补不回来
医生认为,长期熬夜对身体的伤害是系统性的,绝非“睡一觉就能补回来”。
摧毁免疫力防线:熬夜会直接降低免疫细胞活性,破坏皮肤、呼吸道黏膜等天然屏障,让原本与人体共生的病原体趁机作乱,大幅增加感染风险。
破坏大脑“保护罩”:正常情况下,血脑屏障能阻挡细菌病毒入侵颅内,但熬夜会增加其通透性,让病原体轻易侵入脑膜和脑实质,引发脑膜炎、脑炎。
神经损伤不可逆:夜间是大脑神经细胞修复再生的关键期,长期缺觉会导致神经细胞持续受损,还可能引发海马体萎缩,影响记忆存储,严重时就会出现认知功能退化,智力衰退。
牵连全身器官:熬夜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3倍、血压升高,促使炎症因子释放,加速血管斑块形成,增加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就连常见的眼球红血丝,也可能是熬夜导致眼部缺氧、血管扩张的信号,长期忽视可能引发干眼症、视疲劳等问题。
影响内啡肽分泌:内啡肽这种人体天然的“放松剂”能缓解压力、调节情绪,长期熬夜会导致其分泌紊乱,进而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4条“熬夜红线”,触碰即危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脑血管病科副主任医师霍晓川表示,熬夜本身未必会直接导致猝死,但它会让猝死风险飙升。
这4条红线,一旦触碰必须立刻停止熬夜:
①连续3天每天睡不足4小时:相当于让心脏高速运转72小时,心肌细胞修复几乎停滞,血管痉挛概率提升至平时的5倍,极易诱发心律失常。
②通宵24小时后不补觉:健康成年人通宵熬夜后血压会剧烈升高15—20毫米汞柱,血液黏稠度增加20%,此时哪怕轻微活动都可能让心脏负荷突破极限。
③长期每天睡不够6小时:如果叠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和斑块形成,这些斑块一旦破裂,可能瞬间堵塞血管引发心梗、脑梗。
④熬夜+第二天高压工作/运动:熬夜后交感神经本就亢奋,再叠加工作压力、剧烈运动等刺激,会导致去甲肾上腺素飙升,极易诱发心血管意外。
注意了!如果熬夜后出现这些信号,可能是心梗前兆:休息12小时仍无法缓解的疲惫、胸口闷痛且放射至左肩或下巴、莫名冒冷汗、手脚冰凉、恶心想吐、走路气喘,此时需立即休息并拨打120。
不得不熬夜时,这样补救能减少伤害
①作息规律,固定时间熬夜、起床:白天一定要睡够,周末即使不上班也要保持这样的习惯。熬夜时把房间灯打开,周围光线亮会让身体误以为是白天,白天睡觉时把窗帘拉严实。这样做有助尽快重置昼夜节律,重新打造生物钟,比颠倒加混乱的作息要好一点。
②及时补觉,而非硬扛:熬夜后哪怕小睡30分钟也能缓解损伤,尽量在固定时间入睡起床,帮助生物钟恢复平稳,避免“越补越乱”。
③饮食清淡,补充水分:避免夜间吃高糖、油炸食品,熬夜后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同时足量补水,减轻身体代谢负担。
④适度运动,激活状态:补觉后可进行快走、瑜伽等温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内啡肽分泌,帮助身体恢复活力,但切忌剧烈运动。
⑤警惕异常症状,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持续发热、剧烈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可能是颅内感染的信号,别误以为是“熬夜后遗症”,需立即就诊排查。
健康睡眠,是最好的“养生”
这个30岁小伙的遭遇给所有“熬夜族”敲响了警钟:年轻不是透支健康的资本,睡眠是身体最基础的修复机制。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睡眠,规律作息比任何保健品都重要。
从今天起,放下手机,调整作息: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避免蓝光刺激;建立固定的睡前仪式,如泡脚、阅读;保持卧室黑暗安静,为睡眠创造良好环境。
我们熬夜追求的是更好的生活,而非用健康换取短暂的快乐。愿每个人都能守住作息底线,让健康成为生活的底气!
来源 | 人民日报、新华社、生命时报、宁波晚报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关注民生周刊视频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